記得剛來加拿大那會兒,我開著一輛二手老車在溫尼伯的冰天雪地裡奔波,冬天零下三十度,車子突然拋錨在高速公路上,那時才懂保養有多重要。但修車廠的帳單動輒上千加幣,錢包吃不消啊!這些年摸爬滾打,學到不少省錢門道,不只省荷包,還讓車子更耐用。
先說機油更換,這是最基礎的保養項目。修車廠收費高,人工加材料可能破百加幣,但自己動手只要一半價錢。我在車庫裡備一套工具:扳手、漏斗和廢油桶,YouTube上找教學影片,花半小時搞定。關鍵是選對機油——別迷信名牌,Costco的Kirkland全合成機油性價比超高,一桶才三十多加幣,能用兩次。記得定期換,每五千公里一次,引擎磨損少了,壽命延長好幾年。
輪胎保養也是省錢大頭。北美冬天雪厚,胎壓不穩油耗暴增,一個月多燒幾十塊油錢。我習慣每週檢查一次,買個十加幣的數位胎壓計,冷車時量一量,保持原廠建議值。夏天換成四季胎,別急著買新胎,二手店像Kijiji常有八成新的好貨,一副省下兩三百加幣。去年在卡加利找到一組Michelin胎,只花一百五,用到現在還很穩。
零件更換別被原廠綁架。車廠總推原廠零件,貴得離譜,其實副廠件品質不差。我的Honda Accord煞車片壞了,原廠報價四百,但去NAPA Auto Parts買Wagner的替代品,才八十加幣,自己裝省人工費。關鍵是查評測網站像Consumer Reports,確認相容性再下手。養成習慣每半年檢查一次皮帶和電池,及早發現小問題,避免大修破財。
最後,別輕信修車廠的「額外服務」。每次保養他們總推薦清洗節氣門或冷卻系統,動輒兩百加幣起跳,但多數是噱頭。我學會看車主手冊的保養表,只做必要項目。省下的錢不是小數目——一年累積下來,夠付保險或換新配件了。歸根究底,保養是投資:花小錢預防大問題,車子開得久,生活也更從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