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飄著細雪,多倫多的冬夜總讓人想捧著熱咖啡看盤。去年在TSLA期權上摔的那跤,現在想來還隱隱作痛——那時以為自己摸透了時間價值,卻忘了黑天鵝的翅膀能扇碎所有計算公式。今天這杯咖啡裡,想和你們聊聊那些用真金白銀換來的期權教訓。
很多人把選擇權當成賭場籌碼,其實它更像買樓花。當你看中某區房產卻資金不足,付10%定金鎖定半年後成交價,這不就是Call Option的現實版?去年我在Shopify股價70加幣時買入行權價85的Call,押的就是電商賽道復甦。當三個月後股價衝破100,那份合約比直接持股多賺三倍,關鍵是當初投入的僅僅是權利金。
但別被槓桿迷惑。上個月原油期權的教訓血淋淋:伊朗局勢突變時,手裡那些看似穩妥的Put Option,隱含波動率(IV)一夜飆升60%,權利金卻像漏氣的皮球癟下去。記得那個凌晨三點,盯著IV曲線像看心電圖驟停,突然明白為什麼華爾街老交易員說:\希臘字母是用鮮血寫成的\。
實戰中最救命的技巧往往樸素得可笑。現在我書桌玻璃板下壓著手寫條:\賣期權前先算保證金噩夢\。去年賣NVIDIA的裸Call遭遇軋空,券商追加保證金的郵件來得比暴風雪警報還急。從那以後,我的鐵律變成:權利金收入永遠不超過保證金賬戶的20%。
最近在茶餐廳聽見隔壁桌新移民大談\期權穩賺策略\,突然想起溫哥華房產泡沫時人人自稱地產專家的日子。當理髮師都向你推薦跨式策略(Straddle),或許該把資金轉向貨幣基金——市場狂熱時最該買的期權,叫\退場觀望權\。
那夜平倉最後一單AAPL期權,螢幕綠光映著窗上冰花。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剛登陸時,在唐人街餐館端盤子攢學費的夜晚。金融遊戲終究是概率的藝術,就像當年不知道哪桌客人會給小費,但永遠保持托盤平衡才不會打翻湯碗。現在每下單前仍會問自己:這次的\湯碗\,端穩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