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三點的多倫多書房,螢幕冷光映著窗外的雪。啜一口涼透的普洱,標普500的K線在眼前跳動。去年此時,當科技股血流成河,我卻在筆記本寫下:「十年後回看,此刻或是黃金坑。」果然,今年NVDA單季營收暴增265%的財報,瞬間點燃整個華爾街。指數投資從來不是躺贏,而是在風暴眼裡看清世界的齒輪如何轉動。
許多人以為標普500就是「買美國」,實則錯得離譜。這個涵蓋蘋果、埃克森美孚到麥當勞的指數,本質是場全球資本的暗戰。當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投產,當沙特阿美用油元收購美國化工巨頭,你我買進的ETF早穿透國界。記得2008年金融海嘯嗎?當時能源股佔指數權重近16%,如今科技板塊獨攬28%——這不只是板塊輪動,更是文明轉向數位紀元的胎動。
此刻最危險的投資幻覺,是把2023年科技七巨頭(Magnificent Seven)史詩級反彈當常態。數據冰冷卻誠實:年初至今標普漲幅中,這七家公司貢獻率超過60%。當NVDA本益比衝破220倍,比互聯網泡沫頂峰時期的思科還瘋狂,散戶卻還在追高。我書櫃裡那本1999年版《道指三萬六》時時提醒我:樹不會長到天上,但人性總在週期裡重蹈覆轍。
真正穿越牛熊的祕密,藏在華爾街老狐狸們的保險櫃裡。巴菲特2014年給股東信那句話被我裱在牆上:「定期投資指數基金,讓時間成為你的槓桿。」但鮮少人注意他埋的伏筆——伯克希爾手握1470億現金靜待獵物。這才是核心策略:用ETF當基地營,現金作彈藥庫。當恐慌指數VIX飆破30,就是扣扳機的時刻。去年十月銀行股崩潰時撿的JPMorgan,如今股息加價差已滾出23%收益。
加拿大雪夜裡最深的體悟,是千萬別和聯準會對作。點開手機備忘錄,記錄著鮑威爾每次談話的弦外之音。六月議息會議後他輕描淡寫那句「通脹仍有黏性」,當天我就將科技股倉位從35%調至28%。果然兩週後CPI數據澆滅市場降息狂歡。現在債券收益率曲線倒掛逾400天,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落下時,流動性將是保命符。我的RRSP帳戶裡,短期國債比例悄悄升到15%,這筆錢不為賺錢,只為在血雨腥風中有抄底的底氣。
最近重讀《金融鍊金術》,索羅斯那句「市場永遠在偏見中搖擺」讓我豁然開朗。當財經主播高喊AI**時,我反而開始整理醫療保健股清單。要知道,標普500裡隱藏著13家百年藥廠,默克、禮來這些老骨頭,在人口老化海嘯前正蛻變成獨角獸。尤其當GLP-1減肥藥讓諾和諾德市值碾壓整個丹麥GDP,下一波浪潮或許就在你我忽略的角落湧動。
夜更深了,螢幕切換到持倉頁面。VOO(Vanguard標普500ETF)佔比穩守45%,但旁邊還躺著幾檔特別的存在:加拿大養老金計劃重倉的物流地產股、以色列網路安全公司CheckPoint、甚至巴西淡水河谷。這不是對沖,而是看透標普500背後的真相——它早已不是純粹的美股指數,而是張用美元編織的全球資產羅網。當你懂得在網中佈下自己的錨,市場的驚濤駭浪終將托著你的船前行。
科技股權重這麼高還該繼續定投嗎?想聽聽實操建議
請教RRSP帳戶裡VOO和現金比例具體怎麼動態調整?
巴菲特說不擇時卻囤現金,這算言行不一嗎?
加拿大投資人買VOO要課30%股息稅,有合法避稅方式嗎?
如果衰退真的來臨,醫療股真能抗跌?看歷史數據似乎未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