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倫多的街角咖啡館,和幾個老友閒聊,話題總繞不開生活開銷。房價、油價、菜價節節攀升,但工作機會卻像冬日的陽光,稀薄又難尋。一位開小餐館的朋友苦笑說:“生意差,食材貴,員工薪水又得漲,這不是兩頭燒嗎?”這讓我想起經濟學裡的“滯脹”惡夢——經濟停滯和高通膨並存,像個無解的困局。
滯脹不是新詞,1970年代石油危機時就席捲全球。那時失業率飆高,物價飛漲,普通人日子苦不堪言。它最可怕的地方在於打破了傳統經濟規則:高通膨時,央行加息就能降溫,但若經濟同時停滯,加息只會雪上加霜,讓失業更嚴重。
為什麼會發生滯脹?供應衝擊是關鍵導火線。想像一下,一場戰爭或天災打亂供應鏈,石油、糧食短缺,成本暴漲。企業被迫漲價,消費者荷包縮水,需求下滑,經濟就卡住了。貨幣政策失誤也難辭其咎,央行印鈔過多,錢變薄了,卻沒刺激真實成長。更深層的是結構性問題:勞動市場僵化,技術進步停滯,生產力跟不上時代。比如加拿大資源依賴型經濟,油價波動時,整個產業鏈動盪,失業潮隨之而來。
應對滯脹,不能頭痛醫頭。央行得拿捏分寸,升息壓通膨,但別過火傷了就業。財政政策要精準發力,投資新興領域如再生能源或數位轉型,創造就業同時提升效率。結構性改革更是根本,推動職業培訓和教育改革,幫勞工適應變局。個人層面,多儲蓄、學技能是王道。滯脹雖險,但歷史證明,創新和彈性能帶我們突圍。
經濟風暴總會過去,但準備不足的人會被浪打翻。多觀察、多學習,別讓恐慌主導判斷。畢竟,生活不只有數字,還有我們選擇應對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