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倫多皮爾遜機場拖著行李狂奔趕轉機那次,我盯著登機口螢幕上$1,200的臨櫃票價,胃部一陣抽搐。那張臨時買的溫哥華單程票,花掉了我半個月薪水。從此我像著魔般研究機票規則,十年來練出些門道。今天把這些滲著汗與教訓的經驗,攤開來聊聊。
價格日曆是基本功,但多數人只會前後滑三天。真正的獵手會用矩陣工具橫掃整個季度。去年三月,我用Google Flights矩陣圖抓出加航「隱藏開口」:多倫多-東京+首爾-溫哥華兩段票,比分開買省$600。秘密在於系統把這種組合視作加拿大國內聯程,觸發了航司自己都沒發現的定價漏洞。
週二下午刷票?過時了。現在要盯的是「錯誤票價」(Mistake Fare)。上個月某天凌晨三點,手機突然震動——是我設的機票監測工具跳出警報。加航官網驚現溫哥華經蒙特利爾飛巴黎商務艙$899!這種漏洞常在系統更新時出現,存活時間按分鐘計。我立刻下單兩張,付款完成後再回頭看,價格已跳回$6,000。這類票航司通常認帳,但手速要快過他們的稽核員。
里程累積別只盯著航空卡。我在Sobeys超市買菜時,用聯名卡積分轉到英航Avios,換了張多倫多-卡加利淡季票,成本僅$37稅金。更狠的是「里程跑」(Mileage Run):去年十二月故意買張$380的卡加利-溫哥華當日往返,飛六小時賺夠加航35K定級里程,保級成功換來次年四張升艙券。這盤帳,值。
說到「隱藏城市票」(Hidden City Ticketing),爭議但有效。比如買多倫多-舊金山-台北的聯程票,在舊金山直接離開。因為直飛舊金山要$850,但經台北的聯程票反而$620。切記:必須無托運行李、避開同聯盟航司中轉。有回我貪便宜用這招,結果前段延誤趕不上後段,航司直接把我行李送到最終目的地台北——那真是穿著短袖在舊金山機場發抖的黑色幽默。
最後分享個反直覺觀察:疫情後最便宜票往往不在廉航。傳統航空為填補長程線空位,常把北美內陸段當「誘餌」賤賣。上週幫鄰居大媽訂票,蒙特利爾直飛溫哥華要$410,但選擇「蒙特利爾-溫哥華-香港」的聯程,第一段竟只收$199。她拎著行李在溫哥華瀟灑下機時,沖我眨眨眼:「香港等我下次再去囉!」
當然,便宜票伴隨風險。去年用里程換的票遇超售,地勤冷臉說只能改隔日。我默默打開航空條款PDF指著第14.3條:「自願放棄座位補償最高$2,400加幣」。五分鐘後,我拿著賠償憑證和免費酒店券,改搭隔壁登機口的航班——還比原定早到兩小時。規則這東西,啃透了才能反過來當刀使。
(評論)
跪問錯誤票價監測工具名稱!我的信用卡附贈那個永遠慢半拍
里程跑那段太真實上個月專程飛埃德蒙頓當日往返,空姐看我的眼神像看神經病
隱藏城市票被加航封過帳號+1 現在只敢用小航司玩
求問帶嬰兒怎麼買便宜票?每次看票價都自動×3倍心在滴血
溫馨提示:超售賠償條款今年改了!新規要求主動開口索要現金而非代金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