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拆完亞馬遜的快遞,順手把用完的禮品卡扔進回收箱時,突然想起上週鄰居張太差點被騙走$500加元的事。她在華人群組裡氣急敗壞地控訴,說詐騙集團假扮成電信公司,聲稱她欠費即將斷網,逼著她立刻去買Steam禮品卡支付「罰款」。這種老套騙術在溫哥華本拿比華人圈居然還有人中招,讓我忍不住翻出抽屜裡那疊用過的卡片,決定寫點血淚教訓。
你可能覺得「買卡被騙」離自己很遠,但當對方精準報出你的姓名地址,用「不付款就起訴」的恐嚇轟炸你手機時,腎上腺素飆升的瞬間,理性判斷往往會當機。去年加拿大反詐騙中心統計,光禮品卡騙案就捲走$5000萬加幣,受害者最大族群正是65歲以上移民——他們多數連卡背的「Non-Refundable」小字都沒細看。
騙子的劇本早升級成沉浸式互動了。上個月我接過自稱「DHL海關」的電話,背景音還有模擬機場廣播的雜音:「您的包裹藏有違禁品,需繳$299加元保證金解封。」當我反問為何不用信用卡支付,對方秒答:「政府稽查只能用禮品卡避免洗錢嫌疑。」這種量身定製的鬼打牆話術,專門針對我們這些常跨境網購的華人。
識破陷阱關鍵在三個細節:緊迫感、支付異常、資訊落差。稅局CRA絕不會用廣東話錄音通知你「兩小時內不繳稅就遣返」;蘋果客服更不可能要求你拍下Best Buy禮品卡密碼傳到WhatsApp。記得老移民教我的土方法:掛斷電話後用另一支手機回撥該機構官方號碼,十次有九次會發現剛才來電是偽基站。
防護策略要從「卡源頭」做起。在Costco買折扣禮品卡時,我會當場檢查封膜有無二次貼合的膠痕。網購平台像eBay或臉書市集更要警惕——曾有騙子盜用他人信用卡買卡,再以七折轉賣給你,等原主爭議款項,你手上的卡立刻變廢塑膠。最穩妥是直接去Shoppers等連鎖店櫃台,要求店員當面刮開密碼區並現場激活。
若不幸被騙,別顧著羞愧,爭分奪秒才能截回款項。立刻帶實體卡衝回購買點,櫃台小妹手上有「緊急凍結」按鈕(沃爾瑪員工親授);同時致電禮品卡發行商報失,重點強調「被詐騙脅迫購買」。我有次陪阿姨處理Apple Card被盜刷,發現只要在騙子兌換前提供警方檔案號碼,蘋果後台竟能從虛擬錢包逆向攔截。
更深層的防護是切斷資訊流。在加拿大住址別輕易填在論壇帳號,騙子會用你的姓名郵編生成「專屬恐嚇信」。我現在連訂Pizza都用虛擬信箱,實名制帳號全開啟雙重驗證。畢竟當對方說出「你兒子在多倫多大學的學號是XXXX」時,多數父母早就慌得直奔便利店買卡了。
握著禮品卡結帳那刻務必默念:「錢出去就回不來了」。這句被溫哥華皇家騎警印在防詐傳單上的標語,比任何防毒軟體都有效。下次再接到「中國大使館有您重要公文」的電話,不妨笑著用台語回他:「哩供啥?聽嘸啦!」(你說什麼?聽不懂!)
看完背脊發涼!上週才差點被偽裝成Bell的騙局套路,對方連我哪年移民的都說中,幸好老公搶過電話罵髒話
請問如果對方是用真實的Service Canada號碼打來(來電顯示沒錯),該怎麼辨識?這種最近好多
補充一點:Amazon禮品卡詐騙新型態!騙子會開假賣場頁面,標題寫「$100卡只賣$80」,等你下單就發已刮開的廢卡照片,平台糾紛還判買家輸
在Markham經營小超市,常遇到長輩來買大額禮品卡,現在我都多問一句「是自己要用嗎?」救過三個差點被騙的阿婆
作者提到逆向攔截Apple Card經驗求細節!我媽被騙$800加幣,蘋果咬定無法追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