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翻收據盒的季節。我的餅乾罐裡塞滿了診所收據、公交月票和捐款單,手指沾著咖啡漬在表格間游移。去年幫鄰居陳太整理稅單,發現她連續五年漏報女兒的語言治療費,光是這項就少拿回近兩千加幣。稅不是會計師的事,是每個家庭主婦的隱形存錢罐。
醫療開支最容易踩坑。拔智齒的全身麻醉費能抵稅,但止痛藥不行;導盲犬培訓費全額申報,狗糧卻要自掏腰包。上週帶女兒矯正牙齒,診所櫃檯主動提醒我:「記得把往返二十三次的油費算進去,每公里$0.58呢。」這些藏在細則裡的回扣,足夠補貼半年鋼琴課。
最驚喜的是家庭看護抵免(Canada caregiver credit)。同事把中風母親接來同住,改造浴室裝的安全扶手、夜間監護儀月費,甚至每週上門護理師的交通補貼,七七八八加起來抵掉三千多。稅局官網用詞隱晦,其實只要醫生開具「日常生活需協助證明」,連抑鬱症患者的心理諮商費都符合資格。
搬家費是年輕人的隱藏福利。侄女從溫哥華調職多倫多,公司沒補貼 relocation fee。她以為只報卡車租金,我讓她把酒店過渡期、舊家清潔費、甚至新公寓的首次網路安裝費都列上——最後退回$2100,抵銷了押金損失。重點在於新工作地點必須比原址遠40公里以上,這個門檻少有人提。
自僱人士的抵扣更需巧勁。朋友開攝影工作室,今年買的婚紗樣本冊全額抵稅,但婚戒道具只能折舊。最妙的是他突發奇想報銷Netflix訂閱費,理由「研究影集打光技巧」,稅局竟認可了。關鍵在於每筆支出都要能串聯到收入項目,我的瑜伽老師連冥想音樂會員費都成功申報。
看見捐款收據別急著丟。教堂奉獻、二手店捐衣收據固然有用,但去年我幫流浪貓絕育的$380獸醫費,透過註冊動保機構開具慈善收據,退稅倍率比普通捐贈更高。這種「雙重減免」冷知識,連老移民都常錯過。
最後切記:抵稅項目具有回溯力。翻出三年前的學徒培訓費收據,稅局照樣補退;但若連續三年漏報居家辦公電費,他們會默認你自動放棄。我的抽屜永遠留著空白抵稅文件夾,超市小票寫上「文具」用途就能變黃金。
獸醫費那個具體要找哪類機構開證明?家裡毛孩今年手術花了好多
求問新移民第一次報稅要注意什麼?完全看不懂T1表格
夫妻雙方都有收入的話,醫療費放在誰名下申報更划算?
去年跨省搬家住了三天Airbnb,這種臨時住宿能算進搬家費嗎?
在家兼職寫代碼,換了電競椅和機械鍵盤,能按辦公設備折舊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