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拿大嘅經濟環境真係幾令人擔憂,通脹高企、利率上調,全球都開始討論衰退風險。作為一個喺多倫多生活咗十幾年嘅華人,我親身經歷過2008年金融海嘯同疫情衝擊,見到唔少家庭理財策略被徹底打亂。經濟衰退唔係抽象概念,佢直接衝擊我哋嘅荷包:失業率飆升、投資縮水、債務壓力爆煲。記得當年我個friend因為公司裁員,成家突然冇咗主要收入,佢哋原本計劃供樓同儲教育基金嘅藍圖,一夜間變成要賣資產渡難關。呢啲教訓提醒我,理財唔係只睇好景時嘅增長,更要預備逆風期嘅應變。
點解經濟衰退會咁深刻影響家庭理財?首先,佢令收入來源變得好脆弱。好多公司為咗cut cost,會凍結加薪甚至裁員,尤其係依家科技業同零售業風聲鶴唳。我喺溫哥華識嘅一對夫婦,兩公婆都係中產專業人士,但舊年老公被lay off後,家庭月入即刻跌咗四成。佢哋原本靠固定薪水供車供樓,突然要動用儲蓄填窿,仲要擔心按揭利率升,每月還款額暴增。呢種不穩定性,逼到佢哋重新審視理財根基——唔再追求高風險投資回報,反而優先確保現金流穩定。
投資組合嘅波動更係雪上加霜。衰退期股市通常插水,好似2020年疫情初爆發,我嘅退休基金賬面值一度蒸發三成。唔少人以為房產係避風港,但其實市場冷卻時,樓價都可能陰跌,仲要面對高息環境下嘅借貸成本。我記得自己試過喺衰退時買入一支科技股,貪佢增長快,點知公司業績差,股價腰斬,搞到成個portfolio失衡。教訓好清楚:分散投資至關重要,轉向保守資產如債券、黃金或高息存款,至少保得住本金。同時,債務管理變成生死線——如果揹住高息卡數或私人貸款,利率一升,利息支出會食晒你嘅儲蓄能力。
面對呢啲挑戰,點樣調整家庭理財策略?我嘅經驗係從基礎做起。首要係建立應急基金,目標係儲夠6到12個月嘅生活開支。我同太太早幾年就開始每月固定撥10%收入入high-yield savings account,唔理市況點變都堅持。當衰退來襲,呢筆錢就成救命稻草,避免要賤賣資產或借貴利。另外,重新檢視投資組合:減少股票比重,加入抗通脹工具如TIPS(通脹保值債券)或REITs(房地產信託),分散風險。債務方面,盡快清還高息貸款,優先處理信用卡同私人借貸,轉用低息按揭或consolidation loan減輕負擔。仲有,提升自身技能都好關鍵——我報讀網上課程學數位營銷,衰退時反而靠freelance多賺外快,幫補家計。
長遠睇,經濟衰退其實係一個警醒機會。佢逼我哋反思理財嘅本質:唔係追求暴利,而係建立韌性系統。好似種樹一樣,平時紮好根,風雨來時先企得穩。記住,衰退總會過去,但準備充足嘅家庭,復甦時反彈得更快。大家唔使恐慌,一步步調整策略,守護好屋企人嘅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