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朋友問起Pure Fitness嘅會員費用,我作為一個金融從業者,平時成日幫人分析投資回報,健身其實都係一種對自己嘅投資。諗返起兩年前,我喺中環分店簽咗約,當時仲以為平平無奇,點知睇返條數,真係有啲嘢要醒大家。講真,健身會籍嘅定價策略,背後暗藏玄機,唔係單純睇個價錢牌咁簡單。
Pure Fitness嘅會員費主要分幾種,最基本嘅月費計劃,大概由$800起跳,視乎分店地點同設施。中環或銅鑼灣呢啲核心區,價錢硬係貴啲,閒閒哋過千蚊一個月。如果你揀年約,通常有折頭,平均每月可能壓到$700左右,但簽約前要睇清楚條款,好多時有隱藏成本,例如入會費一次過收$500至$1000,仲有啲附加服務好似私人教練或瑜伽課,每堂加多$300起。記住,呢啲費用唔係固定,會跟通脹同市場需求調整,我見過有分店喺旺季加價成10%,真係要格價。
講到最新優惠,近排佢哋推緊暑期promotion,新會員簽年約有額外15% off,仲送多兩個月免費。聽落好吸引,但作為金融人,我習慣計一計實際成本。假設原價年費$10,000,折完加免費月數,平均每月慳到$150左右,算係合理deal。不過,優惠期通常限時,今個月尾就完,仲要睇你揀咩分店—旺角分店嘅優惠往往比尖沙咀少啲。點解?純粹係需求差異,高人流區議價空間細。我建議大家等季度尾或節日前夕出手,品牌通常衝業績,折扣會再deep啲。
深入啲睇,Pure Fitness嘅定價模式其實好金融化,佢哋用咗心理定價策略,例如標榜「尊貴體驗」嚟合理化高價,但實際邊際成本唔高。健身器材折舊慢,人流管理得好,利潤率可能高過30%。對消費者嚟講,值唔值?要睇你使用率。如果你每星期去足五日,分攤落嚟每堂成本低過$50,比起單次入場$200,絕對抵玩。但若果你係三分鐘熱度,月費制隨時變負債。我見過唔少客,簽咗約就懶得去,結果蝕錢又蝕健康。
總括嚟講,揀健身會籍同投資一樣,要量力而為。唔好俾優惠沖昏頭腦,計清楚隱藏費用同使用習慣,先至係精明消費。健康係長線投資,慳到錢仲要堅持落去,先係贏家。
請問中環分店嘅入會費而家係幾多?我諗住下個月去睇,但官網資料好模糊。
你提到優惠期今個月尾完,有冇具體日期?我想等埋出糧先簽約。
私人教練課加$300,係咪包曬所有項目?定係要再額外收費?
如果簽咗年約但中途想取消,罰款大約幾多?我驚工作變動大。
有冇比較過其他健身品牌如Fitness First?Pure嘅價錢係咪真係值回票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