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在銀行辦事,隔壁櫃檯傳來對話:「阿姐,綠色債券提前贖回會罰息嗎?」穿著米色套裝的理財經理邊敲鍵盤邊笑:「陳太放心啦,呢次中銀綠色債券2023,政府擔保架,就算聽日地震都蝕唔到您本金㗎。」玻璃門外暴雨驟至,我握著宣傳單張,紙角被手汗浸出深色痕跡——這張號稱「零風險」的債券,真能在動盪市況中守住投資人最後的防線?
當恒指在兩萬點反覆掙扎,十年期美債收益率飆破4.8%,這批2023年10月發行的綠色債券卻靜靜躺在組合角落。年息4.75%看似平庸,直到拆解其底層邏輯:金管局透過外匯基金全額擔保,意味著違約概率與港幣掛鉤。更諷刺的是,同期三年期港元定存利率已從年初5.2%滑落至3.8%,而這批債券鎖息至2026年,像在湍急河流中釘進一根鋼樁。
某夜翻閱配售書至附錄37頁,發現隱藏的安全閥——提前贖回條款。若持滿三年後市場利率倒掛,投資者可選擇按面值103%退出。這相當於在保險櫃裡藏了把鑰匙,去年十二月就有精算師朋友用此條款套現轉投日股,獲利比原定到期收益高出11%。債券的「死板」突然顯現出戰術彈性。
真正值得玩味的是「綠色溢價」的雙重兌現。中銀將募資全數投入新界東堆填區沼氣發電項目,經第三方認證每年減排12.8萬噸CO2e。但少有人注意招股書註腳:該項目享受政府再生能源補貼,每度電實際售價比市場高22%。這筆隱形補貼透過債券利息反哺投資人,形成政策套利閉環。當你在領息通知簡訊時,大埔區的甲烷正在發電機裡轟鳴燃燒。
上月在金鐘遇見基金經理老趙,他嗤笑我買零售綠債:「得4.75%不如買科技股啦!」我沒解釋,只遞過手機顯示當日組合波動率:他的ETF單日振幅5.3%,我的債券淨值曲線是條水平線。三個月後恒指單週暴跌9%,他傳來訊息:「你隻綠債仲有冇配額?」亂世裡的確定性,往往在風暴過後才被惦記。
咖啡涼透時突然驚覺,這批債券最鋒利的刀刃不在收益表上。當歐盟碳關稅(CBAM)開始倒數,持有綠色資產將成為出口企業的護照。去年有紡織廠老闆抵押300萬綠債獲取供應鏈貸款,利率比同行低90基點——金融機構正在用真金白銀為ESG資產定價。那張被雨打濕的宣傳單,或許是未來十年最樸素的通行證。
走出銀行時雨停了,地面积水倒映著中銀大廈的玻璃幕牆。握著認購確認書,忽然想起理財經理對陳太說的話:「驚風險就揸實呢張紙,政府同您孭飛嘛。」在這個連國債都被降級的時代,或許我們要的從來不是暴利,而是深夜能安睡的確定性。下次見老趙,該請他飲杯齋啡——夠苦,才懂回甘的珍貴。
提前贖回103%係點計?我2024年先買二手係咪都有著數?
綠色認證係邊間機構做?會唔會好似內地咭有造假風險?
講到尾得4.75%真係吸引?而家新加坡定存都有5.1%啦
睇完先知綠債同碳中和掛鉤,但點解企業債收益率高過政府背書呢批?
求教點用綠債抵押借平錢,我間廠剛接歐洲單急要周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