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報稅季,總會收到不少朋友私訊問我關於免稅額的問題。在金融業打滾十多年,處理過無數稅務案例,我發現很多人對基本免稅額的計算一知半解,結果白白多繳了稅。2023年的個人免稅額,在香港維持在132,000港幣,聽起來簡單,但實務上牽涉不少細節,稍不注意就會踩坑。今天就來聊聊怎麼一步步算清楚,再分享幾個常見誤區,幫你省下冤枉錢。
先說說免稅額的本質。它不是政府送你的紅包,而是稅制中的緩衝區,讓低收入者喘口氣。2023年這筆132,000港幣,是從你總收入中直接扣除的額度,剩下來的部分才開始課稅。舉個例子,如果你年薪是200,000港幣,扣除免稅額後,只有68,000港幣需要計入稅基。聽起來直觀吧?但實務操作時,很多人忘記考慮收入來源是否合資格,像是兼職或投資收益,就可能不適用。
計算步驟其實不複雜,關鍵在於釐清收入結構。第一步,加總所有合資格收入:薪金、佣金、獎金這些都算進去,但別把免稅津貼或福利混進來。第二步,直接減去132,000港幣的免稅額。第三步,用剩餘金額套用累進稅率,算出應繳稅款。舉個真實案例:我去年幫一位客戶,年薪180,000港幣,減免稅額後剩48,000港幣,按2%稅率只繳960港幣稅。但如果他漏報了兼差收入20,000港幣,總收入變成200,000港幣,減免稅額後68,000港幣課稅,稅額跳到1,360港幣,等於多付400港幣。差一點細節,結果天壤之別。
免稅額的門檻看似固定,其實有隱藏條件。比方說,它只適用於稅務居民,如果你全年在外地工作超過183天,可能就沒資格。還有,夫妻分開報稅時,每人各享132,000港幣免稅額,但若選擇合併報稅,總免稅額不會加倍,這點常讓人誤解。另外,自僱人士要注意:生意虧損不能直接抵減免稅額,得先從其他收入扣抵。
2023年的免稅額沒變動,但通膨壓力下,這筆錢的實質價值在縮水。十年前132,000港幣能付半年房租,現在只夠三個月,稅負相對變重了。我建議大家別只依賴免稅額,搭配其他扣減項目像強積金供款或慈善捐款,才能最大化節稅。更別提長遠規劃:年輕時多存退休金,未來免稅額調整時才有緩衝空間。
常見問題一籮筐,挑幾個熱門的聊聊。問:兼職收入算不算進免稅額扣除基礎?答:當然算,只要是應課稅收入,都列入總額。問:失業那年還能用免稅額嗎?答:可以,但若收入為零,免稅額用不上也不退稅,白白浪費。問:免稅額會隨通膨調整嗎?答:香港稅制沒自動調整機制,得靠政府公告,2023年沒變,但明年可能微調。問:海外收入是否適用?答:僅限香港來源收入,海外部分另計。問:如何避免計算錯誤?答:保留所有收入證明,用稅務局線上工具試算,或找專業顧問複核。最後提醒,稅務規劃是馬拉松,別等報稅季才慌,平時就養成記帳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