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稅額這東西,說穿了就是政府給你的一點甜頭,讓你在賺錢時喘口氣。作為一個在金融圈打滾十幾年的老手,我見過太多人把稅務規劃當成麻煩事,結果白白送錢給國庫。今天就來聊聊,怎麼把免稅額玩得溜,讓你的荷包多留點現金。
免稅額的本質很簡單:它是你收入中不用繳稅的那一塊。在台灣,2023年的基本免稅額是88,000元,但這只是起點。計算時,得考慮扣除項,像是標準扣除額(單身12萬,夫妻24萬)或特別扣除額(如身心障礙、教育等)。舉個例子,假設你年薪100萬,標準扣除額拿12萬,加上基本免稅額88,000元,總扣除額就是208,000元。這樣一來,應稅所得就降到792,000元,稅率從原本的5%起跳,變成省下一大筆。
計算免稅額不是數學考題,而是生活智慧。你得先抓出總收入,再一項項扣掉免稅額和扣除額。重點來了:很多人忽略動態調整。比如說,投資股票的股利收入,如果選擇分離課稅,就能避開累進稅率,直接按28%算,有時比併入綜合所得更划算。2022年稅改後,基本生活費提高到19.6萬,這代表如果家庭總收入扣除額低於這個數,還能多退稅。實務上,我建議每年報稅前,用國稅局的試算工具跑一遍,別只靠感覺。
省稅技巧的核心是前瞻性規劃。別等到年底才手忙腳亂,平時就要養成習慣。比方說,善用保險扣除額:買醫療險或年金險,每年保費支出在24,000元內可全額扣除。再來,捐贈公益也是好招,現金捐贈能扣所得總額20%,但記得拿收據。投資方面,考慮開設勞退自提專戶,自提金額不計入所得,還能累積退休金。海外收入呢?小心全球課稅原則,但透過境外基金或結構型商品,有時能合法節稅。總之,稅務不是死板規矩,而是你的籌碼。
最後提醒,免稅額只是工具,關鍵在個人化。單身族和小家庭策略不同:單身者可多利用標準扣除額;有小孩的家庭,別忘了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每名12萬)。長期來看,稅務規劃要搭配生涯目標,比如買房時,房貸利息扣除額每年30萬上限,能減輕負擔。記住,稅法常變動,像2024年基本免稅額可能調高,多追蹤財政部公告。與其省小錢,不如找專業顧問量身訂做,畢竟省下的稅就是賺到的錢。
這篇超實用!但我有兼職收入,該怎麼合併計算免稅額?會不會影響我的扣除額上限?
感謝分享!去年照著做,省了快兩萬稅金,投資部分尤其受用,推薦大家都試試。
請問海外收入的部分,如果我在國外工作,免稅額計算會不同嗎?需要特別申報嗎?
案例很清晰,但想問未來稅制改革方向,免稅額會不會再提高?該怎麼提前準備?
省稅技巧中提到保險扣除,但保單種類好多,哪種最划算?有沒有推薦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