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金融圈摸爬滾打十幾年的老手,每年稅季一到,總會收到一堆朋友焦慮的私訊。2021年的免稅額調整,我自己也花了不少時間研究,畢竟省下的每一塊錢都是實實在在的血汗錢。台灣的個人綜合所得稅制度,免稅額和扣除額是關鍵,搞懂它們,報稅時才不會白白多繳。
2021年的基本免稅額,單身人士維持在88,000元新台幣,夫妻合併申報則有176,000元。這個數字聽起來簡單,但搭配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才是真正的省稅核心。標準扣除額單身是120,000元,夫妻加倍到240,000元;如果你有房貸利息、醫療支出或捐贈憑證,列舉扣除額可能更划算,記得要逐項比對收據。
特別扣除額部分,2021年沒太大變動,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還是200,000元,適用於所有上班族。教育學費扣除額每人25,000元,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120,000元,這些對有小家庭的人來說是福音。我自己就靠著申報兩個孩子的學前扣除,省了近三萬元稅金。別忘了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利息收入在270,000元內免稅,長期定存族要好好利用。
深度規劃的話,建議早點整理整年度的支出單據。2021年疫情影響很多人收入,如果年所得低於基本生活費差額門檻,還能申請基本生活費差額扣除,最高到192,000元。這部分很多人忽略,結果多繳了冤枉稅。稅務不是數字遊戲,而是生活智慧的累積,養成每月記帳習慣,報稅季才不會手忙腳亂。
實務上,最常見的錯誤是重複申報或漏掉扶養親屬。扶養70歲以上父母,免稅額還能加碼50%,到132,000元。我遇過客戶沒申報年邁雙親,白白損失幾萬塊抵扣。稅法細節像迷宮,但掌握核心原則:免稅額打底,扣除額加乘,再搭配節稅工具如勞退自提,整體稅負能壓低不少。2021年雖已過,這些概念對未來規劃依舊實用。
請問如果我有兼職收入,免稅額要怎麼分開計算?會不會影響到主要工作的扣除額?
2021年的幼兒學前扣除額,需要提供什麼證明文件嗎?幼兒園收據算不算?
分享超有用!去年就是漏了扶養父母的部分,今年報稅要補回來,感謝提醒!
薪資扣除額20萬是自動抵扣嗎?還是要自己填寫申報書?怕搞錯被追稅。
基本生活費差額扣除的門檻怎麼算?家庭總所得有包含股利收入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