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看舊帳本,發現2023年的定期存款利率真係高到嚇人一跳。記得前幾年,放錢入銀行,年息連1%都冇,而家閒閒哋有4-5%,簡直係儲蓄族嘅福音。我成日同老友吹水,佢哋成日問:「點解突然咁高息?會唔會有伏?」其實,背後係全球通脹升溫,央行加息壓制物價,銀行搶存款自然提高利率。但係,唔好以為隨便揀間銀行就掂,安全同回報要平衡,否則蝕咗都唔知。
講真,2023年嘅高利率環境,唔係長久計。睇返數據,美國聯儲局加息週期可能見頂,歐洲同亞洲都跟風,但通脹壓力未散,利率短期內仲會企硬。呢個時候,揀定期存款最緊要睇兩樣嘢:安全性同靈活性。安全性方面,一定要揀有存款保險嘅銀行,好似香港嘅存款保障計劃,保額50萬港元,就算銀行執笠都唔使驚。靈活性呢,就睇你資金需求——如果你短期內要用錢,揀短存(3-6個月),利率可能低啲,但彈性大;長存(1-3年)利率高啲,但鎖死資金,通脹一飆升,購買力就蒸發。我試過幫客做規劃,用「階梯存款法」:將資金分幾份,唔同到期日,咁樣年年有錢到期,又賺到高息。
實際揀銀行,唔好淨係睇廣告數字。2023年頭,我比較過十幾間本地同國際銀行,發現中小型銀行往往出招搶客,利率高過大行0.5-1%。舉例,恒生同渣打嘅1年期定存,平均4.2%,但一啲虛擬銀行如眾安銀行,推到5.5%,仲有迎新優惠。不過,要小心條款陷阱:有啲銀行標榜高息,但限新資金或最低存款額,仲有提前解約罰息,可能蝕返轉頭。我建議大家上金管局網站查實時利率,或者用比較App,逐間格價。記住,高息唔代表安全,避開財務狀況差嘅銀行,免招風險。
深度啲講,定期存款嘅吸引力在於「零風險」,但唔好忽略隱形敵人——通脹。2023年全球通脹率仲keep住5-6%,如果你嘅存款利率得4%,實質回報係負數,錢越儲越縮水。所以,純靠定存唔夠,要配合其他低風險工具,例如債券或儲蓄保險,分散投資。我見過唔少人貪高息,all-in定存,結果錯過股市反彈機會。平衡之道係:將緊急錢放定存,剩餘資金分啲去增長型產品。最後提提,利率環境變動快,2024年可能回落,而家係黃金窗口,快手行動。
利率5.5%真係好吸引!但虛擬銀行安全嗎?會唔會易俾黑客入侵?
通脹蝕錢講得好啱,請問點樣計算實質回報率?有冇簡單公式?
階梯存款法聽落好實用,可唔可以分享多啲例子,點樣分配資金比例?
而家加息週期尾聲,定存仲值得做嗎?定係等跌息先入場?
比較App邊隻最可靠?試過幾款數據唔準,驚中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