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我幫一位客戶處理退休規劃,他快60歲了,還在為稅務煩惱。那天我們坐在咖啡廳,他嘆氣說:「退休金本來就不夠,稅還吃掉一大塊,這日子怎麼過?」我立刻想到年金免稅額這個工具。作為金融老鳥,我見過太多人忽略這塊肥肉,結果白白多繳稅。年金免稅額,簡單說,就是你為退休存的錢裡,一部分能免稅,政府鼓勵你早點規劃。但怎麼算?又怎麼優化?別急,我慢慢跟你聊。
年金免稅額的計算,核心在於你的供款和收入水準。假設你參加了自願醫保計劃或強積金自願性供款,每年供款上限是6萬港元(以香港為例),這部分直接從應課稅收入中扣除。舉個實例,如果你年薪100萬,供了5萬到年金計劃,稅務局會把你的應稅收入降到95萬。稅率是累進的,省下的稅可能好幾千,甚至上萬。但細節藏魔鬼,得看你的年齡、計劃類型,還有供款時機。年輕人供多點,複利滾起來更划算;快退休的人,則要平衡流動性,免得到時手頭緊。
優化退休規劃,關鍵在策略性行動。別光靠自動供款,我常建議客戶分階段來:頭幾年全力衝刺供款,利用免稅額拉低稅階;等收入穩定後,轉向分散投資,比如配點低風險基金。記得那位咖啡廳客戶嗎?我幫他調整供款節奏,三年省了十幾萬稅,現在他笑說退休金夠用還多出旅遊錢。風險也得防,萬一市場波動,年金價值縮水,免稅額就白搭。所以,找個專業顧問review計劃,每年檢討一次,絕對值回票價。
稅務優化不只是數字遊戲,它關乎生活品質。我見過太多人退休後才後悔沒早規劃,結果緊縮開支。從現在起,行動起來:查查你的年金供款紀錄,算算能省多少稅;如果收入高,更該最大化免稅額,別讓政府多賺一分。記住,退休不是終點,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省下的稅金能讓這旅程更自在。
這篇超實用!我剛算了一下,原來去年多繳了稅,明年就調整供款,省下來的錢夠去趟日本了。
如果收入超過150萬,年金免稅額還有空間優化嗎?會不會觸發其他稅項?
謝謝分享經驗,但市場波動大時,年金價值跌了怎麼辦?有備用方案嗎?
講得真細,我媽快退休了,正煩惱這個,立馬轉給她看。
免稅額計算部分,能再舉個低收入例子嗎?年薪50萬左右怎麼操作最划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