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是人生大事,但面對高房價,多數人都得靠按揭貸款。銀行給的貸款額度,關鍵在於「按揭成數上限」——這是貸款金額佔房價的最高比例。不同地區政策差異大,搞懂這點,才能避免卡關。舉例來說,香港金管局規定,一般住宅最高九成,但針對首置或特定物業,可能放寬;台灣則多在八成左右;中國大陸一線城市,非普通住宅常限七成。這些上限不是隨意訂的,背後反映風險控管,銀行怕你違約時房價跌太多。如果只盯著利率高低,卻忽略成數限制,很容易陷入資金缺口,最後被迫放棄心儀房子。
想優化貸款額度,得從銀行審核邏輯下手。銀行看的不只是房價,更重視你的還款能力。信用評分是門檻,分數低於650分,許多銀行直接打回票。我遇過客戶,收入穩定但卡債一堆,評分掉到600分,結果只能貸到七成。解決之道?先清掉小額債務,再用信用卡按時還款半年,評分就能回升。另一個重點是債務收入比,銀行通常要求每月還款不超過收入四成。如果薪水證明不足,試著提供兼職收入或資產證明,像是股票、定存單,這些都能拉高可信度。
首付比例也影響成數上限。理論上,付越多頭期款,貸款需求越低,銀行風險小,可能給更高成數。但現實中,多數人資金有限,這時得靈活運用政策工具。比如香港的「按揭保險計劃」,針對首置族,成數可拉到九成,保費雖額外支出,但攤平後比硬湊首付划算。台灣有「青年安心成家貸款」,利率低但成數嚴格,搭配信用提升,效果加倍。我建議購房前半年,就找專業理財顧問跑模擬,計算不同成數下的月供壓力,避免買得起卻供不起的窘境。
長期來看,優化額度不只是為了買房,更關乎財務健康。過度槓桿可能讓你在利率上升時崩盤,像去年美國升息潮,不少業主因月供暴增而斷供。務實做法是,目標成數別衝頂,留點緩衝。例如香港最高九成,但爭取八成五就好,多付的頭期當成風險準備金。同時,比較不同銀行產品,有些中小銀行為了搶客,會放寬成數但綁高利率,得精算總成本。記住,買房是馬拉松,不是衝刺。穩扎穩打,才能笑到最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