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我幫一位朋友處理房貸申請,他看中了一套心儀的房子,卻卡在按揭成數上,差點錯失機會。那時我才深刻體會到,一張按揭成數表不只是銀行文件,它是購房路上的導航圖,能決定你是輕鬆上岸還是深陷泥沼。今天,我就以金融從業十幾年的經驗,聊聊怎麼活用這張表,避開陷阱,讓你的購房夢更踏實。
按揭成數,說白了就是貸款佔房價的比例。舉個例子,你看中一套1000萬的房子,如果銀行核准的成數是70%,代表你能借700萬,自己得掏300萬當首付。但這數字不是隨便定的,它背後藏著經濟風向和個人風險。香港金管局或台灣央行的政策一變,成數就可能收緊,像去年利率飆升時,許多銀行把高價物業的成數壓到50%以下,讓不少買家措手不及。關鍵在於,這張表不只影響貸款額度,還牽動還款壓力——成數越高,月供越重,萬一房市下滑,你可能瞬間變成負資產。
怎麼讀懂按揭成數表?別被密密麻麻的數字嚇倒。先抓大方向:表上通常分樓價級距和對應成數,比如1000萬以下可能給80%,1000萬到2000萬降到70%。但這裡有魔鬼細節——銀行會看你的收入穩定性和信用評分。假設你月薪5萬,想買1200萬的房,表上寫成數70%,但如果你負債比過高,銀行可能只批60%。我的建議是,拿自己的財務資料去試算,別只看表面數字。舉個真實案例:一位客戶以為能借八成,結果因為信用卡欠款多,被砍到六成半,差點毀約賠訂金。
計算房貸比例時,別只靠銀行app的速算工具。親手算一遍才安心:房價乘成數得出貸款額,再除貸款年期和利率,算出月供。但陷阱在這裡——很多人忘了計入雜費,像印花稅、律師費,可能佔房價2-3%。假設買800萬房,成數75%,貸款600萬,利率3%,20年月供約3.3萬;但加上雜費16萬,你的首付其實從200萬跳到216萬。更深的風險是浮動利率:現在低息環境看似划算,萬一明年升到5%,月供就暴增三成,你的生活品質直接崩盤。所以,我總提醒客戶,用成數表時要跑壓力測試,假設利率升2%,看自己是否撐得住。
購房攻略的核心,是讓按揭成數表變成你的武器。首付比例別卡死最低線——如果表上允許你只付20%,我會建議攢到30%以上,緩衝市場波動。另外,成數高低影響談判籌碼:在買方市場時,賣家看到你能高成數貸款,可能願意降價。但別貪心,重點是匹配還款能力。分享我的私房心法:先定好月供不超過收入四成,再回推能負擔的房價。例如你月入10萬,月供上限4萬,若成數70%、利率3%,房價就該壓在1200萬內,否則就是玩火。最後,政策風向要盯緊,像香港近期放寬首置成數,就是進場信號。
走過這麼多房貸案子,我學會一件事:按揭成數表不是冷冰冰的數字,它是你財務健康的體檢報告。用得好,房子是資產;用錯,就成了負債鍊。下次看房前,花半小時研究這張表,你會感謝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