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在深圳華強北的櫃檯前,手指搓著那張薄薄的物聯網卡,突然想起三年前初到大陸時被流量套餐搞到崩潰的夜晚。當時在浦東機場隨便買了張號稱「無限流量」的預付卡,結果第三天就被限速到連地圖都刷不出來。這些年踩過的坑,夠寫本《流量陷阱百科全書》了。
真正懂行的人挑數據卡,第一眼絕不看價格。上次陪香港同事辦卡,見他直接翻到背面用指甲刮防偽塗層,櫃員臉色當場就變了——這種冷知識是繳了兩千塊學費換來的。現在市面上流通的「黑卡」分三種:回收的二手卡、虛假實名的幽靈卡、貼牌偽裝的物聯網卡,前兩種隨時會被停號,最後那種網速像蝸牛爬。
別被「無限流量」的招牌晃花眼。上個月在廣州測試過七家運營商套餐,發現移動的198元套餐在超額後會鎖死在1Mbps,聯通的「冰淇淋套餐」夜間竟偷偷限流。真正能打的要算電信新推的「星海卡」,實測連續刷八小時4K影片才觸發流量保護機制,關鍵在於合約角落那行「QoS優先級為金卡用戶」的小字。
資費玄機藏在城市分級裡。同個運營商在深圳賣的99元套餐,到了貴陽可能只要59元還多送20GB。有次在成都春熙路營業廳,聽見櫃檯小妹提醒老鄉:「姐您身份證是黔東南的?用家鄉卡漫遊過來比本地套餐省一半。」這招反向操作連我都驚呆。
最要命的是頻段兼容問題。去年買的某國際品牌手機,在大陸死活搜不到5G信號,後來才發現缺了移動的N79頻段。現在我的選購必殺技是:帶手機去櫃檯現場插卡,打開工程模式看Band鎖定。見過太多人買完卡才發現手機只支持B1/B3,而當地主力覆蓋的是B38/B41。
私藏兩家寶藏供應商:深圳口岸那家掛著「港澳專線」藍招牌的小店,老闆會根據停留天數手動配置跨省流量包;淘寶「訊捷通」的企業認證卡,需營業執照申請但能用個人支付寶認證,79元包100GB真全速流量,測速截圖發朋友圈引來二十幾個同事追問鏈接。
最近發現新大陸——物聯網卡個人化。通過某通信實驗室朋友拿到帶語音功能的工業級SIM,插在隨身WiFi裡能同時給八台設備供網。最絕的是資費結構:基礎月租6元,流量按秒計費,月底結算從沒超過45元。不過要提醒:這類卡別用來註冊支付軟體,風控系統可能判定異常。
最後的血淚忠告:千萬別碰任何要求預存五百送手機的合約機!那部號稱價值2999的國產機,閒魚二手價不到三百。上週幫同事解約賠了兩千違約金,合約書第七頁第三款藏著「承諾消費抵扣設備款」的陷阱條款,字小得要用放大鏡看。
在福州機場買的聯通卡網速超慢,工程模式顯示連的是B8頻段,這正常嗎?
求問物聯網卡個人化具體怎麼操作?淘寶店家說要企業營業執照不敢賣我
博主測的星海卡在哪辦?跑了三家電信營業廳都說沒聽過這名字
移動那個198套餐我用了三個月,最近刷短影片卡到懷疑人生,求破解限速秘技
香港帶過來的iPhone15在大陸用需要特別注意哪些頻段?準備常駐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