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同個老友飲茶,佢呻而家啲錢擺喺活期戶口真係貶值貶到冇眼睇,通脹食晒啲利息。佢問我:「東亞個定期好似幾高息喎,係咪真係咁著數?」呢個問題其實好多街坊都問過我。講真,東亞嘅定期利率喺市場上確實幾搶眼,但係咪最啱你?今日就同大家拆解下,點樣精明比較同選擇。
睇返最新嘅牌價(2024年5月資料,記住銀行利率成日變,落手前一定要再確認!),東亞銀行嘅港元定期存款,如果你係新資金或者兌換資金,門檻夠嘅話,年利率真係幾吸引。舉個例,12個月期,做到3.8%左右;如果你筆錢可以擺耐啲,例如24個月,有啲推廣計劃甚至可以衝上4.0%或更高。呢個水平,比起幾間傳統大行,好似渣打、匯豐嘅主流利率,確實係高出一截,對追求穩陣回報嘅朋友嚟講,吸引力好大。
不過,醒目嘅錢係要諗多步嘅。東亞呢啲「高息」通常有啲條件綁住㗎。第一,個「優惠利率」好多時係「新資金」或者「兌換資金」先享受到。即係話,你本身擺喺東亞戶口嘅舊錢,唔計㗎!你要真係搬錢過去,或者用外幣兌換成港元新做定期至有著數。第二,有最低存款額要求,唔係話幾千蚊就玩到。普遍要10萬蚊港幣或以上起步,大額嘅(例如過百萬)有時利率再會靚少少。第三,佢哋啲優惠通常有「快閃」性質,唔係長期掛牌,手快有手慢冇,仲要睇埋你係咪指定理財客戶,有冇用佢哋其他服務。
點解東亞(同埋近期唔少中小型銀行)可以咁「進取」?好大程度同個資金池需求有關。佢哋要吸納多啲穩定嘅存款去做貸款或者其他投資,特別係喺美聯儲加息週期尾聲(雖然香港未必跟足,但聯繫匯率下都有壓力),銀行之間「搶存款」嘅競爭就更加白熱化。呢個高息,某程度上係銀行營運策略嘅反映。
除咗睇個「年利率」數字夠唔夠大,仲有幾點真係要落搭前諗清楚:第一,筆錢你係咪肯定喺成個定期期內都唔使動用?因為如果你中途要攞返出嚟,唔單止冇晒利息咁簡單,多數銀行(包括東亞)會罰息,可能連本金都要蝕返部分,真係得不償失。定期存款,擺明就係「鎖死」筆「長命錢」㗎啦。第二,要計清楚「實際年利率」,有啲推廣寫「特惠利率」但可能計埋迎新禮品或者係短存期,拉勻成年未必係想像中咁高。第三,比較時唔好剩係睇一間,花少少時間格下其他銀行,尤其係一啲虛擬銀行或者規模細啲嘅本地銀行,佢哋搶客可能更狠,利率有時更震撼,當然,風險胃納同對銀行嘅信心你要自己衡量。
我自己嘅經驗係,做定期最忌「貪方便」或者「貪最高嗰個數字」。一定要:睇清楚條款細則(尤其係資金來源要求、最低存款額、到期續期安排、提前解約罰則);比較同期唔同銀行嘅報價(用可靠嘅金融比較平台或者直接上銀行官網睇);問清楚個優惠幾時截止同埋係咪真係批得足(有時寫得靚,但審批可能另計);最後,諗清楚自己嘅流動性需要,咪將啲短期可能要周轉嘅錢都鎖死晒。
老實講,而家呢個息口環境,做定期係比前幾年吸引好多。東亞嘅利率喺市場上絕對有競爭力,尤其係做中長期(12個月或以上)。但係咪「最」著數?真係要睇返你個人嘅資金狀況、對銀行嘅偏好同埋當時有咩推廣。記住,冇最好嘅產品,只有最適合你嘅方案。分散下擺幾間,做唔同期,鎖定唔同息率,有時仲穩陣過晒 All-in 一間搏最高息。
多謝分享!好詳細!想問下東亞個4.0% 24個月優惠係咪仲做到?定已經完咗?官網搵唔到好update嘅資料
「新資金」證明通常要點樣提供?係咪一定要從其他銀行過數嘅紀錄先算?
如果本身已經係東亞普通儲蓄戶口,入面有錢,想再拎多筆新錢去做定期,咁呢筆新錢仲算唔算「新資金」享有高息?
比較咗幾間,東亞門檻係高少少,但息真係高啲。想問提前解約罰息一般點計?真係會蝕本?
聽講轉去虛擬銀行做定期手續好似簡單啲?但係咪冇咁穩陣?東亞呢類傳統銀行係咪會安心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