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每次過年回鄉下阿嬤家,廚房裡總是飄著一股濃郁的香氣,那是阿嬤親手做的榮華臘腸在爐上燻烤的味道。她總說,臘腸不只是食物,是家的記憶,是時間醞釀出的溫暖。那時候,我常蹲在灶邊偷吃,被阿嬤笑著敲頭,現在想來,那份滋味一直刻在心底。長大後,我開始學著自己做,試過無數次失敗,才慢慢摸出些門道。今天,就來分享這些年累積的手工製作秘訣,還有幾道簡單卻驚豔的食譜,讓你在家也能重現那份懷舊美味。
說到手工臘腸,最關鍵的步驟就是選材了。榮華臘腸講究肥瘦均勻,我會挑選台灣本地豬的後腿肉,肥肉比例控制在三成左右,吃起來才不會太膩,又能保持多汁口感。記得有一次,我貪便宜用了冷凍肉,結果灌腸時肉質太柴,整批報廢。從此學乖了,新鮮肉品是靈魂,買回來後得先冰鎮一小時,讓肉質緊實,方便切丁。切肉時,刀工要細緻,每塊約莫黃豆大小,太大會影響入味,太小又容易散開。肥肉丁另放,最後拌入才不會出油過多。腸衣部分,我偏好天然豬腸衣,泡水軟化後,用鹽搓洗幾遍,去除腥味。這一步不能省,否則臘腸會有股怪味。
調味是臘腸的靈魂所在,每家都有自己的秘方。我從阿嬤那裡學來的老配方:每斤肉用上等醬油兩大匙、冰糖一小塊、高粱酒半杯,再加點五香粉和胡椒粉提香。重點是,糖不能多放,否則容易焦黑;酒要選高度數的,殺菌又增香。拌肉時,得用手慢慢揉勻,力道要輕柔,避免肉丁破碎。拌好後,蓋上保鮮膜,冷藏醃製至少三天。這段時間,調味料會滲透進去,肉色轉深紅,香氣也慢慢出來。記得別偷懶縮短時間,我有次只醃一天就灌腸,結果味道淡得像白開水,只好整批重做。
灌腸是個技術活,新手常栽在這裡。準備個簡易灌腸器,腸衣套上管子後,慢慢塞肉,一邊塞一邊輕輕擠壓,讓肉餡緊實不留氣泡。灌太滿容易爆裂,太鬆又會塌掉。灌好後,用棉線分段綁緊,每段約莫手掌長。接著是晾曬,這步最考驗耐心。找個通風陰涼處,避開陽光直射,濕度控制在六成左右。我習慣掛在陽台紗窗邊,風乾七到十天。每天得翻面檢查,避免發霉。如果天氣潮濕,就開除濕機輔助。完成後,臘腸表面乾爽微硬,切開來肉色油亮,咬一口鹹香四溢,那成就感真是無法言喻。
有了自家製的臘腸,餐桌立刻升級。推薦兩道家常食譜,簡單卻能帶出臘腸的精華。第一道是臘腸炒飯,我常當作週末早午餐。熱鍋下少許油,先爆香蒜末,再加入切片的臘腸,小火煸出油脂。接著倒入冷飯,用鍋鏟壓散,淋點醬油提色。最後打顆蛋進去,快速翻炒,起鍋前撒上蔥花。臘腸的鹹香融入米粒,每一口都飽滿濃郁。另一道是臘腸蒸豆腐,適合想吃得清爽點的日子。嫩豆腐切塊鋪盤,臘腸切片擺上頭,淋點米酒和蠔油。大火蒸十分鐘,出鍋時豆腐吸滿臘腸精華,軟嫩滑口。這兩道菜,我常做給家人吃,孩子們總是搶著清盤。
做臘腸這些年,我發現它不只是料理,更像一種生活儀式。從選料到成品,每個環節都讓人靜下心來,感受時間的魔力。或許就像投資一樣,耐心等待,終會收穫豐厚回報。下次你試著動手,別怕失敗,那份親手創造的滿足感,比什麼都珍貴。
這個秘訣太實用了,肥瘦比例講得好細,我每次做都太油,下次照著試試!
請問腸衣哪裡買比較好?我在超市找過,但品質不穩定,有推薦的店家嗎?
食譜看起來簡單又美味,週末就來做臘腸炒飯,希望孩子會喜歡!
晾曬時如果遇到雨天怎麼辦?我住的地方常下雨,怕發霉。
調味配方裡的高粱酒可以用米酒代替嗎?家裡剛好沒有高粱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