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價又衝上歷史高位,身邊開始有人問我該不該進場。作為在匯豐摸了十幾年黃金產品的過來人,今天不講虛的,分享點真正壓箱底的乾貨。記得第一次買金條是2008金融海嘯,抱著實體黃金那種踏實感,和看著數字跳動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匯豐的黃金門道其實很深。實體金條最穩但流動性差,紙黃金手續費低可短炒卻摸不著實物。前陣子幫客戶做資產配置,發現他們的「黃金掛鈎存款」很妙——金價跌你賺利息,金價漲你賺價差,算是進可攻退可守的選擇。不過要盯緊觸發條款,去年有位客戶沒注意自動贖回點位,原本能賺15%結果只拿了4%利息。
技術面看金價有個魔鬼細節。多數人只盯美元指數,其實倫敦同業拆借利率(LIBOR)才是關鍵暗流。當銀行間借貸成本飆升,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拉高,這時就算美元走弱金價也難漲。今年三月那次單日暴跌3%,就是因為聯儲局放鷹派訊號推升利率。
說個血淚教訓:別被「避險」二字催眠。2020年3月美股熔斷時,我以為黃金必漲,結果金價跟著大跌9%。後來才看懂流動性危機時,機構會拋售黃金補保證金。現在我倉位絕不超過總資產15%,且分批進場。比如金價突破2150那週,我分三次建倉,成本壓在2137左右。
實體交割的水更深。在匯豐提金條要提前七天預約,手續費依重量階梯計算。去年幫客戶提取1公斤金條,發現保管箱費用加保險每年吃掉0.8%價值。更坑的是回售價差,當時買入價比國際金價每盎司加12美元,賣出時卻要倒扣18美元。流動性差的資產,溢價折讓就是隱形殺手。
最近摸索出狠招:用期權保護現貨。當金價暴漲時買入價外看跌期權,權利金約佔持倉價值1.5%。像四月伊朗以色列衝突時,這筆「保險費」讓我能安心持倉過週末,不必擔心週一開盤黑天鵝。金融市場裡,有時不虧就是贏。
黃金最弔詭之處在於——當所有人都說它是避風港時,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候。2013年中國大媽搶金套在1400美元,七年才解套。現在散戶情緒又到高點,我的做法是:每創新高就減倉5%,回調10%再加碼3%。市場永遠有下一次機會,但本金只有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