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聖誕節,我和家人飛去東京度假,興沖沖地在機場用滙豐提款卡領日圓,結果帳單一來,發現手續費高得嚇人——不僅收了固定HK$20,匯率還被偷偷加價,整體算下來多花近5%!那一刻才驚覺,跨境提款這小事,背後藏著不少坑。
跨境提款費用其實分兩塊:一是銀行直接收的固定手續費,滙豐在海外ATM通常抽HK$15到HK$30,視地點而定;二是隱形的匯率加價,銀行會用自家報價而非市場中間價,差個1-2%看似少,但累積起來很可觀。舉個實例,在泰國提款THB 10,000,滙豐可能收HK$25手續費,加上匯率差,總成本比當地兌換店貴上HK$100。這種設計源於銀行營運成本,包括跨國清算和風險控管,但消費者往往被蒙在鼓裡。
要省錢,關鍵在避開這些陷阱。首先,優先選滙豐自家ATM提款,像在英國或新加坡的分行點,手續費常減半或全免,匯率也較公道。其次,辦張免跨境費用的專用卡,例如滙豐的「Premier」帳戶或某些旅行信用卡,這些產品通常附帶福利,我在歐洲用過,省下近千元手續費。另外,一次提足大額現金,避免分次操作,因為每次固定費都跑不掉;最後,善用替代方案,比如綁定支付寶或信用卡感應支付,這些在亞洲超商幾乎零成本。實測下來,這些技巧幫我每年旅行開銷砍掉10%。
細節決定成敗。出發前務必查滙豐官網的費用表,各地規則不同;提款時避開假日高峰期,銀行匯率波動大。記住,錢是辛苦賺來的,別讓手續費悄悄吃掉你的旅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