喺香港生活咗咁多年,我成日都要穿梭喺中環同銅鑼灣之間,以前搭的士成日等成個字先上到車,搞到會議遲到。自從滴滴打入香港市場,成個交通生態都變咗,唔單止快咗,仲多咗種選擇。作為一個金融從業者,我成日會諗點解呢啲服務可以咁快普及,背後嘅經濟邏輯真係好值得深究。
滴滴喺香港嘅覆蓋區域其實好全面,幾乎涵蓋晒主要熱點。港島區嘅中環同金鐘係金融心臟地帶,我成日喺嗰度見客,滴滴嘅車隊密到幾分鐘就到,唔似傳統的士要排長龍。九龍嘅尖沙咀同旺角就係旅遊同購物天堂,遊客多生意自然旺,滴滴嘅即時叫車功能幫手疏導人流。新界嘅沙田同元朗就係住宅集中區,居民返工返學靠佢慳時間。從金融角度睇,呢啲區域嘅覆蓋唔單止方便市民,仲刺激咗本地消費同商業活動。想像下,一個上班族慳到等車時間,可以多接幾個單,生產力升咗,整體經濟都受惠。滴滴嘅策略明顯係針對高價值區域落重本,等服務網絡形成規模效應,長遠降低營運成本。
講到新用戶優惠,真係幾吸引。新登記嘅朋友第一次搭車可以減50蚊,仲有啲限時折扣碼,好似「HKDIDI50」咁,輸入就即時慳錢。我試過幫個金融圈嘅新人申請,佢用咗一次就上癮,成日話抵過搭地鐵。從金融專業睇,呢啲優惠唔係亂嚟嘅。滴滴每張優惠券背後都係計過數:新客獲取成本可能係幾十蚊,但一個活躍用戶嘅終身價值隨時過千。香港市場細但消費力強,佢哋用短期補貼換取長期市佔率,呢招喺高密度城市好有效。同Uber比,滴滴嘅優惠更貼地,目標係鎖住本地客源。不過,我都要提提,優惠期通常得一個月,想試就快啲行動。
深度啲諗,滴滴喺香港嘅玩法反映咗全球叫車平台嘅擴張智慧。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交通效率直接影響經濟增長率。滴滴嘅覆蓋同優惠唔單止係服務升級,仲係一種市場教育,培養用戶習慣後,再推高頻率消費。從風險管理角度,佢哋要平衡補貼支出同收益增長,萬一優惠過度可能蝕本。但睇返數據,香港人接受度高,轉化率唔錯,呢個模式應該有排玩。下次你哋搭車,不妨諗下背後嘅金融方程式,幾有趣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