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陳太上週拎住半隻油亮亮的乳豬來敲門:「後生女,幫我睇下呢隻豬訂貴咗冇?」揭開荷葉那陣焦糖混著五香粉的香氣,瞬間想起十年前在順德見老師傅用荔枝木烤豬的深夜——那時候豬皮在火光裡噼啪作響,像極了過年拆利是的聲音。
乳豬早就不只是祭祖的供品。金融圈慶功宴上,斬件乳豬配香檳是基本配置,上次替投行客戶訂中環「鏞記」,主廚悄悄透露祕密:豬腩部位要留三指寬肥脂,烤出來才會有琥珀色的脆皮,咬下去像薄冰碎裂的聲響。
挑乳豬別只盯著價錢牌。上個月幫阿姐去上水街市搶新鮮貨,肉販老廖扯著嗓門教路:「後生仔識唔識睇豬鼻?」原來鼻頭濕潤帶粉紅才是當日屠宰,豬耳背要摸著有彈性。最絕是托起豬身看蹄尖,微微透青的才是吃穀物長大的走地豬,烤出來自帶甘香。
訂整豬記得問三件事:燒臘檔用炭爐還是電爐?老派師傅會堅持用龍眼木,煙燻香能滲進皮下脂肪;豬種選三元雜交還是本地黑毛?後者皮脆但肉味濃,最適合配酸梅醬;重量控制在十斤半最妙,脊骨處剛好能烤出「芝麻皮」,那金黃色小泡要密到像星河才合格。
上週末在灣仔百年燒臘鋪見證奇景:老師傅用銅刷給豬皮拋光!「而家後生仔淨係識影相打卡,」他邊刷邊搖頭:「豬頸兩側要刷出鏡面光,上糖漿才不會結塊。」轉身從陶缸舀起祖傳滷汁,濃稠的深褐色液體裹著肉桂八角——這缸滷傳承四代人,每日新滷疊舊滷,比藍籌股複利還神奇。
切乳豬是門失傳藝術。利苑總廚教過我暗號:「落刀要聽三重奏——嚓、咔、沙。」第一刀破脆皮,第二刀斷軟骨,第三刀要讓肉汁滲進米飯。豬腩部位記得斜切,肥瘦相間如大理石紋;後腿肉要連皮帶脂切薄片,捲著蔥段蘸海鮮醬,鮮甜能放大三倍。
冷藏乳豬回春術是我在投行練就的本事。半夜慶功宴剩的乳豬,用烘焙紙包好放零度格,隔日用氣炸鍋復熱前,記得在豬皮戳孔,墊著檸檬片蒸三分鐘。出爐時刷層荔枝蜜,脆度能回魂七成——某次客戶吃過竟追問是不是請了私廚到府現烤。
上個月幫地產商訂六十隻乳豬搞春茗,燒臘鋪老闆捏著計算器吐真言:「過節前廿日訂省三成,選晨早交貨時段再折百二。」原來乳豬也有期貨概念,提前鎖定豬源比炒外匯還精妙。最後那場宴會,乳豬推出來時全場舉手機的畫面,比恆指衝破兩萬點還壯觀。
當叉子戳破琉璃般的脆皮,琥珀色油脂混著醃料香漫出來時,你會懂為什麼爺爺堅持生日要有乳豬。那脆響是記憶的開關,從滿月酒到八十大壽,油亮亮的紅皮小豬馱著我們對圓滿最直白的渴望。
【評論】
跪求灣仔那間燒臘鋪地址!老師傅的銅刷絕技想親眼見識
發現乳豬冷藏後用Airfryer加檸檬片復熱,皮脆到驚為天人
豬鼻濕潤這招超實用,今早在街市試用成功避開隔夜貨
請問十人派對訂半隻夠分嗎?還是該狠心砸錢訂全豬?
中環上班族淚推鏞記乳豬腩,配冰鎮紹興酒是加班救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