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開報稅單,想起去年幫客戶省下十幾萬稅金的案例,才發現好多家庭都忽略了父母免稅額這個寶藏。作為金融老手,我見過太多人只顧著上班賺錢,卻在報稅季手忙腳亂,白白讓政府多收錢。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不只是步驟,更要教你如何從家庭角度玩轉節稅。
父母免稅額,簡單說就是政府給的減稅優惠,讓你扶養年滿60歲或無工作能力的父母時,能從所得中扣除一筆錢。以台灣為例,2023年每人免稅額是88,000元,聽起來不多?但如果你家雙親都符合資格,加上配偶或子女的扣除額,整年省下三五萬稅金輕輕鬆鬆。關鍵在於資格認定:父母得和你同戶籍或有實際扶養事實,別以為只是填個表就行,稅局查核時,戶口名簿或匯款紀錄都可能被翻出來。
申請步驟其實不複雜,但魔鬼藏在細節裡。第一步,確認父母狀況:他們是否年滿60歲或有醫生證明無法工作?接著,準備文件,像戶籍謄本、扶養切結書,如果父母住國外,還得附上居留證明。填寫申報書時,記得勾選「扶養親屬」欄位,別傻傻只寫基本資料。我遇過一個客戶,漏了附上父母的退休金證明,結果被補稅一萬多——稅局會核對他們的收入是否超過免稅門檻(目前是基本生活費的1.5倍)。報稅方式,推薦用網路申報系統,上傳文件後系統自動計算,比跑國稅局省時又準。
說到節稅技巧,這才是精華。很多人只會單一申請,卻忘了結合其他家庭策略。例如,如果你兄弟姐妹多,協調好誰來申報父母免稅額——通常讓所得稅率最高的那位來做,全家都能沾光。更進階的,是把父母納入家庭信託或保險規劃,像是用他們的免稅額買儲蓄險,收益還能再減稅。我幫過一對夫妻,透過分年贈與資產給父母(每人每年220萬免稅額),再回頭申請扶養,五年下來省了快二十萬。切記,別踩紅線:虛報扶養或造假文件,稅局查出來罰款可是免稅額的好幾倍。
長期來看,父母免稅額不只是省錢工具,更是家庭財務健康的基石。經濟不景氣時,這筆錢能緩解照顧壓力;隨著高齡化社會,政府政策常變動(像去年就調高了免稅額度),得隨時關注新聞。建議每年報稅前,全家開個小會,討論誰扶養、怎麼分配資源。我自己的經驗是,早點規劃,比如幫父母開專用戶頭存醫療基金,報稅時文件齊全,省下的錢還能投資孩子教育。
總之,別小看這筆免稅額,它像隱形金礦,挖對了全家笑呵呵。下回報稅,別再手軟——動手前先問自己:文件備齊了嗎?策略想好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