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陪朋友去私家醫院聽化療方案,護士遞上報價單時他手抖得差點拿不住紙。白紙黑字寫著「第一期治療預估:78萬」。他苦笑著對我說:「這數字夠買層樓的首付,現在卻只買我三個月的命。」那一刻我真正理解,癌症最可怕的不是化療副作用,是帳單上永遠數不完的零。
私家醫院的癌症收費像俄羅斯輪盤,你永遠不知道哪顆子彈最貴。以常見乳癌治療為例,養和的全乳切除手術報價16萬起跳,但麻醉科醫師的8千元、病理科驗腫瘤的1.2萬都是獨立收費。最驚人的是標靶藥物,朋友用的雙標靶組合每月燒掉6萬,護士輕聲提醒:「這款藥不在任何保險計劃的常規列表。」
化療室裡遇見的陳太更讓人心驚。她拿著浸會的帳單給我看:標榜「精準治療」的腫瘤基因檢測開價9.8萬,但化療藥用的其實是最普通的紫杉醇。「醫生說檢測結果顯示用貴价藥效果差不多,可檢測費都夠打半年普通藥了。」她捏著皺巴巴的收據,指甲在「自費項目」四個字上來回刮擦。
某些收費陷阱連業內人都咋舌。某中環名醫診所的「豪華治療套餐」包含營養師諮詢,每次45分鐘收費$2,400。後來發現營養師根本沒癌症專科資格,提供的餐單在政府癌症資源中心免費派發。更別說那些動輒上萬的「免疫力提升針」,成分其實是普通維他命B群。
真正弔詭的是價格浮動。同樣是Keytruda免疫治療,港島某醫院每劑收$38,000,但新界私家腫瘤中心只要$29,500。藥劑師朋友透露玄機:「藥廠給大醫院的折扣其實更多,但護士長跟我抱怨,醫院行政部要抽40%管理費。」
在藥廠當過十年銷售總監的老友教我三招破局:
當醫生開出自費標靶藥,立刻要求列印國際非專利藥名(INN)。拿著這串英文衝到藥廠香港分公司,前台都備著「病人援助計劃」申請表。像阿斯利康的易瑞沙,符合條件者每月自費從$16,000驟降到$200。
別被「最新技術」話術綁架。質子治療聽起來很科幻?但香港現有設備對肝癌的五年存活率提升,其實只比普通電療多3%。翻開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指南,會發現很多天價治療在「效果/成本」評比欄位都是紅色警示。
跨境醫療省下的錢夠請看護。新加坡伊麗莎白醫院的腸癌手術比香港便宜22%,術後飛回香港拆線,機票加酒店還省十幾萬。最狠的是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冷凍治療報價不到香港三分之一,主治醫師的履歷表清一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背景。
那天陪朋友簽治療同意書時,我搶過筆在文件邊角寫下「要求每日費用明細」。兩個月後這動作救了他——醫院誤收了三天的標靶藥費,而那支自費藥每天要價$7,800。護士長退支票時嘀咕:「做癌症科十年,第一次見到病人對帳單比對病理報告還認真。」在抗癌戰場上,會看帳單和會看檢驗報告同等重要。
看完背脊發涼上個月在港安做完全套乳癌治療,帳單168萬根本不敢細看,早看到這篇就好了
求問質子治療中心價格!醫生說我爸的肺癌位置用質子最好,但報價要140萬
補充真實案例:去年在浸會做化療被收$850/次的「靜脈穿刺費」,後來發現公立醫院同樣技術只收$120
標靶藥省錢那招真的有用!剛用INN名稱查到羅氏有援助計劃,每月藥費從5萬降到3千
想知道更多跨境治療細節,新加坡醫院怎麼預約?需要香港醫生轉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