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三點,陽光斜斜灑進咖啡館,鄰座兩位準新娘攤開筆電,螢幕上密密麻麻的場地資料看得人眼花。其中一位揉著太陽穴嘆氣:「明明只是找個地方說『我願意』,怎麼比寫論文還燒腦?」這句話像把鑰匙,瞬間打開我記憶的抽屜——五年前踩著高跟鞋奔波看場地的狼狽,至今想起腳踝還隱隱發酸。
香港彈丸之地,結婚場地卻像萬花筒。維港夜景餐廳的落地窗倒映著璀璨燈火,確實夢幻,但當經理微笑遞上每圍$1688起跳的餐單,指尖觸到紙張的冰涼瞬間讓人清醒。轉戰半山百年教堂,彩繪玻璃下神聖氛圍無價,可惜狹窄的樓梯讓穿白紗的新娘舉步維艱,更別提容不下家中八十歲坐輪椅的祖母。最揪心是看中某工業風倉庫,粗獷鐵架纏繞燈串的模樣深得我心,卻在簽約前發現冷氣不足——想像七月盛暑裡賓客揮汗如雨,妝容融成油畫的場面,當場倒抽冷氣。
真正教人栽跟頭的,往往是合約裡蟄伏的小字。朋友阿May的教訓血淋淋:訂了西貢臨海草坪,條款寫著「雨天備案需加收棚架費$25,000」,她自信香港冬天少雨。誰知婚禮當晨暴雨黃警,帳篷錢咬牙付了,更崩潰的是雨後草地泥濘,租來的婚紗拖尾浸在泥水裡,攝影師苦笑:「這組照片我們後製盡量救。」另一對新人則被「基本佈置」坑了——所謂佈置竟是兩盆塑料假花,臨時找花店救場的費用直接飆破預算。
痛定思痛,現在幫新人策劃時必做三件事:捧著場地平面圖模擬長輩輪椅動線,帶著分貝計測冷氣噪音(曾遇過轟鳴聲蓋過誓詞的慘劇),最絕是翻查該地點過去五年婚禮日的天氣紀錄。某次帶新人看南丫島民宿,老闆大力推薦戶外證婚台,我默默點開手機裡颱風季樹倒壓垮涼亭的新聞照片,現場頓時鴉雀無聲。
若問省錢秘訣?鎖定「非黃金檔期」是王道。試過幫客戶搶到淺水灣酒店週一午宴,場租直接砍半,賓客請年假反而玩得更盡興。另闢蹊徑找藝廊或書店也行,上環某獨立書店二樓辦過三十人溫馨婚宴,木書架當背景省了佈置費,老闆還貼心用絕版書堆成蛋糕台。最驚喜是發現某些大學禮堂:港大陸佑堂的殖民風拱門拍照絕美,租金竟不及酒店三分之一,省下的錢夠去冰島拍婚紗。
某個潮濕的回南天,陪新娘踩點跑馬地馬場露台餐廳。她突然在欄杆邊蹲下,原來是試穿婚鞋磨腳後跟。我遞上隨身攜帶的膠布時,她望著沙啞道:「找場地像找結婚對象,光鮮亮麗不重要,能不能讓你舒舒服服做自己才要緊。」遠處馬匹踏過草地的悶響,竟像極了婚禮進行曲的節奏。那天黃昏離場時,她終於簽下九龍塘某老派茶餐廳——無敵海景沒有,但有能容納外婆輪椅的寬敞通道,以及老闆拍胸脯保證:「我們的脆皮燒豬,食過都話似小時候的味道。」她眼睛亮起來的瞬間,比維港燈火更璀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