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蘇黎世參加完氣候金融論壇,回程飛機上盯著窗外翻滾的雲層,突然想起三年前幫一家瑞士養老基金配置首筆綠色債券時,對方投資委員會那將信將疑的眼神。如今,同樣這群人追著問我亞洲綠色可轉債的配額。市場變了,風向真的轉了。
2023年的綠色債券市場,像一杯層次分明的愛爾蘭咖啡。表層是政策熱浪:歐盟綠色債券標準(EUGBS)剛落地,新加坡金管局立刻加碼稅收優惠,連日本央行都悄悄調整了合格抵押品範圍。中層是發行主體的悄然轉變——主權債券不再獨領風騷。德國車廠發行綠色可轉債為電動車產線融資,印尼地熱開發商靠綠色項目債鎖定二十年期資金,香港機場管理局那筆50億港元債券,認購單裡竟擠進中東主權基金。
真正耐人尋味的是杯底的沉澱。在倫敦見完貝萊德ESG團隊後,我翻著他們內部那本三公分厚的《轉型金融框架手冊》恍然大悟。當鋼鐵廠開始發行「過渡債券」改造高爐,航運巨頭用SLB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賭上脫碳承諾,所謂「純綠」的邊界正在溶解。這不是漂綠,而是產業硬骨頭們終於被資本逼上談判桌。
亞洲盤面尤其燙手。晚餐時新加坡淡馬錫的朋友晃著酒杯說:「我們綠色債券組合年化跑贏普通公司債1.2個百分點,你信嗎?」背後的算計很赤裸:韓國K-taxonomy把核能列入綠色分類,日本修訂版「綠色債指引」放寬氫能融資,當各國搶著定義遊戲規則,定價溢價裡摻進了政治博弈的香料。
風險藏在狂歡的暗角。上個月某歐洲資管巨頭的「綠色債券爆雷事件」被壓得很低調——號稱融資風電項目的債券,資金竟流向母公司的煤炭業務擔保。第三方認證機構的印章在咖啡漬旁顯得有些荒謬。更別說新興市場主權綠色債,當阿根廷披索匯率單日暴跌15%,再環保的植樹項目也扛不住主權風險。
握著發燙的咖啡杯,水珠沿著杯壁滑落像極了資本的流動軌跡。綠色債券早就不是道德選擇題,而是風險模型的進化競賽。未來十八個月,當歐盟碳關稅正式開徵、美國通膨削減法案(IRA)補貼細則落地,那些嵌在債券條款裡的碳排放懲罰利率,恐怕比任何ESG評分都更能刺痛發行人的神經。真正的較量,才剛撕開包裝紙。
看完背脊發涼!所以散戶想買綠色債券根本分不清真假?第三方認證都不可信了還能看什麼指標?
跪求分析日本核能列入綠色分類的影響!關西電力債券最近殖利率飆高,是不是撿漏機會?
作者提到鋼鐵廠過渡債券那段超有共鳴 我們公司正在幫越南鋼廠做綠色融資方案 銀行要求每年減碳2.5%才給階梯利率優惠
想知道小額怎麼參與?香港機場管理局那債券聽說入場費要20萬美金 難道只能透過基金?
完全說中痛點!上週審計某綠色債資金用途 發現竟有15%被挪去支付承銷費 標準執行漏洞比想像中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