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朋友私訊問我美元定存的事,說現在利率飆升,想找個好地方鎖住資金賺點被動收入。作為一個在金融圈打滾十幾年的老鳥,我必須說,這波美元高利率確實是難得機會,但背後水很深,不是隨便挑個利率最高的銀行就完事了。記得去年有個客戶,貪圖某家小銀行開出6%的年利率,結果不到半年那銀行爆雷,錢差點拿不回來,教訓慘痛啊。
先聊聊當前環境吧,聯準會這輪加息週期推升美元利率,不少銀行都祭出誘人方案,像HSBC、Citi這些跨國巨頭,一年期定存利率能到4.5%左右,但別急著跳進去。利率高低其實跟銀行規模、資金成本和市場預期掛鉤,舉例來說,網上銀行如Ally Bank或高盛旗下的Marcus,因為省掉實體分行開銷,利率常比傳統銀行高0.5%以上,能衝到5.2%。不過,這背後藏著風險:萬一聯準會突然降息(市場預測明年可能發生),你的高利率合約可能變雞肋,還有匯率波動,如果你存的是海外分行美元帳戶,台幣兌美元一貶值,實際收益就縮水了。
選銀行時,別光看數字漂亮,得拆解細節。首先,查清楚存款保險覆蓋範圍,美國FDIC保額25萬美元,但如果你選的是非美國銀行如星展或渣打,就得確認當地保障機制,像新加坡SDIC只保7.5萬新幣,換算下來可能不夠。再來,期限選擇是門學問,短期定存(3-6個月)靈活,利率約4%,適合資金周轉;長期(1-2年)利率衝5%以上,但得綁死資金,提前解約罰金可能吃掉所有利息。我個人偏好分拆策略,比如把10萬美元拆成三份:一份存大銀行保本,一份投高利率網銀賺收益,一份留現金應急。
風險控管才是核心。除了銀行倒閉風險,通膨這隻隱形怪獸更可怕,現在美國CPI還在3%以上,如果定存利率只贏通膨一點點,實質收益其實是負的。所以,我建議大家評估自身財務目標:如果是退休儲蓄,選穩健銀行鎖長期;若是短期套利,就盯緊聯準會動向,利率一有風吹草動就調整策略。別忘了,高利率常伴隨高門檻,有些銀行要求最低存款5萬美元,小資族得算清楚成本。
總的來說,美元定存是個好工具,但絕非無腦投資。動手前,多比較幾家銀行官網或第三方平台如Bankrate,親自跑一趟分行問細節,別被行銷話術忽悠了。你的每一塊錢,都該在安全網下穩穩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