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國泰貴賓室沖完澡出來,手機彈出新帳單。看著這期又累積了兩萬多里數,突然想起五年前第一次申請這張美國運通國泰航空尊尚信用卡的糾結。那時網上資料零碎得像貴賓室地上打翻的餅乾屑,今天乾脆把這幾年當「人肉測評機」的經驗攤開說。
申請門檻比你想的更有彈性。當年我年薪剛踩線45萬港幣,抱著被拒的覺悟遞表,結果三天後快遞員就把燙金卡盒塞進我信箱。關鍵在流動資產證明——把股票倉位截圖連同稅單一起附上,審核專員來電時明確說:「我們更看重整體財力健康度」。不過要當心隱形陷阱:若半年內有三次以上信貸查詢紀錄,系統會自動觸發覆核流程,我同事就栽在這關。
積分機制藏著魔鬼細節。宣傳寫著「每$6=1里數」,但實際刷起來像在玩俄羅斯方塊——超市/油站/旅行社消費會掉下加倍積分塊,其餘消費則是緩慢上升的長條柱。上個月在銅鑼灣Sogo化妝品櫃刷$8,000,帳面拿到1,333里數;轉頭在屈臣氏買$300維他命,系統卻吐了150里數(藥房類別5倍獎賞)。最狠是繳稅季,去年我預繳$12萬稅金換到20萬里數,夠換兩張東京商務艙。
真正值回年費的從來不是飛行里數。那張金屬卡在東京羽田機場救過我——航班取消時,運通旅遊秘書直接接通日航高級客服,五分鐘內開出新機票。更別提中環歷山大廈的24小時「黑卡會所」,凌晨三點改PPT配威士忌的體驗,比什麼機場貴賓室實在得多。不過要提醒:附屬卡帶人進貴賓室每次收$650,上次帶父母差點被這隱形費用坑到。
2024年里程貶值後的精算策略:現在換短途經濟艙越來越虧,我的對策是專攻「寰宇一家」聯盟缺口航線。像復活節飛沖繩,國泰沒直航但日航有,25,000里數換到價值$6,000的票。最近更發現冷門玩法——把里數轉進馬可孛羅會籍,銀卡級別在曼谷素萬那普機場走快速通道,比用Priority Pass少排半小時。
這卡像雙面刃。適合常飛日本/東南亞的空中飛人,但若你主要飛內地或歐洲,國泰里程價值直接腰斬。去年我轉了15萬里數換法航巴黎頭等艙,光燃油附加費就掏了$4,700。更現實的考驗是:當你開始計算超市衛生紙該分幾張卡刷時,這張年費$1,800的卡已經反過來消費你了。
繳稅換里數真的划算嗎?我算過要刷滿$72萬稅金才能免年費,但直接辦免年費的渣打國泰卡更省吧?
在台北101用這張卡刷愛馬仕被收了3.5%海外手續費,肉痛到想把卡折了
求問里程轉酒店攻略!上個月把5萬里數轉進希爾頓,換香港嘉里酒店居然要10萬分,感覺被割韭菜
附屬卡帶小孩進貴賓室要收費嗎?官網寫12歲以下免費但現場被收$350
剛用新戶禮換到國泰大阪商務艙,但稅金$2,980!有人退過稅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