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我幫兒子辦護照,照片被退件三次的糗事嗎?那時天真以為隨便找面白牆拍就行,結果光線不均勻,臉部陰影太重,連背景都帶點灰調。移民署窗口那位大姐無奈搖頭:「這連AI都認不出是你孩子啊!」當下我才驚醒,護照照片不是普通大頭照,它得通過嚴格機器辨識,一丁點瑕疵都可能耽誤出國行程。
從那次教訓後,我花半年研究各國規格,發現關鍵在「精準控制變數」。台灣護照要求35x45mm,頭部高度佔70-80%,背景必須是純白或淺灰(RGB值255,255,255或接近)。但數字只是基礎,實戰中得靠經驗:找一面無紋路的牆,用兩盞LED燈從45度角打光,避免頭頂反光或下巴陰影。手機拍攝時,切記關掉HDR模式,否則自動修圖會讓邊緣模糊——我有次用iPhone拍,AI優化反而讓耳廓消失,直接被判定「五官不完整」。
表情管理更是學問,不是單純「別笑」就行。你得想像自己是張撲克牌:下巴微收,直視鏡頭時瞳孔居中(別死盯著手機螢幕,會顯得鬥雞眼),肩膀放鬆但脊椎挺直。我練習時對鏡子調整,發現若嘴角自然下垂0.5公分,機器更容易辨識唇形。至於穿著,深色圓領最穩妥,花紋或高領都會干擾輪廓偵測。有回我穿條紋衫測試,系統竟警告「疑似編碼錯誤」,活像科幻片情節。
現在我常幫朋友拍證件照,省下照相館八百塊。秘訣是用簡易腳架固定手機,高度與鼻樑齊平,再拿張A4白紙當反光板補亮頸部。後製只調亮度對比度,絕不修臉型——移民署系統會比對毛孔細節,過度美肌反而露餡。當然,若趕時間,我推薦捷運站的自助照相機,它們的燈光校準比多數小店專業。但無論哪種方式,記得沖印時選「霧面相紙」,光面相紙反光可能被誤判為修圖。
最後提醒,各國標準微妙不同。日本愛背景偏藍灰,歐盟要求耳朵全露,美國甚至規定瞳孔不能反光。我書房抽屜裡躺著五版失敗照片,每張都是血淚教材。下次拍前,深呼吸三次,把鏡頭當成海關人員:它不須你帥氣,只要「誠實可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