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強積金:退休提取與規劃完整指南
香港中環街頭,午後的陽光斜照在雪糕車的帆布篷上。剛滿65歲的陳伯捏着那張強積金受託人寄來的提取通知書,紙張邊緣被他無意識地摺出深痕。這筆鎖了四十年的錢,此刻竟像燙手山芋。
強積金帳戶數字躺在信件末端,比他預想的少了兩成。去年股市震盪時,他聽理財顧問建議轉換基金組合的電郵還躺在手機垃圾箱裡。許多老友記以為到齡自動「過數」,其實那串數字會繼續在市場浮沉,直到你親手啟動開關。
提取絕非按個鈕那麼簡單。法例准許三種取款方式:全數提取、分期領取、保留帳戶繼續投資。我見過太多人像陳伯,毫不猶豫勾選「一次性提取」,三個月後卻發現新買的醫療保險吃掉三成本金。更揪心的是李太,將整筆錢轉給兒子創業,如今兩老靠生果金捱藥費。
真正聰明的做法,是把強積金當成活水。分期提取像調校水龍頭,既能對抗長壽風險,又能保留部分資金在市場滾存。我幫客戶設計過最精妙的方案,是用首年25%免稅額度先取一筆應急金,餘額轉入保守基金按月支取,配合政府年金創造三重現金流。
魔鬼藏在轉換細節裡。去年幫吳女士處理提取時,發現她五隻基金中有三隻管理費超過2%。我們用三週時間比對受託人條款,最終將資金轉移到低收費指數基金,每年省下的費用夠她支付兩個月海鮮價。記住,退休後組合要像煲老火湯——轉文火慢熬,股票比例最好壓到三成以下。
最易被忽略的是通脹這頭隱形獸。三十年前茶餐廳早餐八元,今日要四十元。若把所有強積金轉作定存,十年後購買力可能蒸發四成。我的私房建議是留三成資金配置抗通脹債券,別讓血汗錢被物價溫水煮蛙。
簽字前的致命盲點。提取申請表角落那行「遺產受益人」小字,多少人隨手填上配偶姓名?曾有位老先生過世後,前妻憑二十年前的表格領走全部積蓄,現任妻子只能對簿公堂。另個陷阱是醫療儲備,公立醫院白內障手術輪候三年,私家診所收費三萬起跳,沒預留這筆錢等於賭命。
上個月陪老友去強積金辦事處,玻璃門映出他鬢角霜色。職員遞來平板電腦要電子簽署時,他忽然抬頭問:「如果我活到九十歲,這筆錢撐得到嗎?」全場靜默。這問題該在六十五歲生日蠟燭吹熄前,用複利公式細算過。
退休規劃像拼七巧板,強積金只是其中一片。見過把公積金、股票樓宇、甚至深圳租金收入全盤整合的智慧長者,每月穩收五萬照樣週週飲茶。也見過提光強積金押注「必賺」投資盤,半年後蹲在街邊賣紙皮的真實噩夢。
當你指紋落在提取同意書那刻,記住這不是終點站。找個獨立理財師做壓力測試,把長命百歲、大病突襲、兒孫啃老這些劇本全演練過。那筆在資本市場浮沉半生的錢,值得你用同等心力安排它的退休。
銀行櫃檯的燈光總是過分蒼白,照得提款單上的零都模糊起來。別急著簽那張紙,先問自己:這筆錢要陪我走多遠的路?答案,就在未來三十年晨早的茶樓點心單裡。
分期提取具體操作複雜嗎?會不會每次都要交手續費?
如果提前退休未到65歲,強積金有什麼合法提取途徑?
文中提到轉換低管理費基金,現時哪類基金最適合退休人士?
政府年金和強積金分期同時領取,會否影響長者生活津貼?
通脹這麼兇,除了抗通脹債券還有哪些工具能守住購買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