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冷氣轟轟作響,我盯著手機螢行App裡歸零的數字,胃袋像被灌了水泥。這不是電影情節,是我用三百六十七個日夜的血汗錢,買來的一堂「人性學分」——代價是七十九萬新臺幣。
一切始於臉書社團「Baby Clan育兒寶典」。那群組溫暖得像冬夜裡的關東煮攤,新手爸媽們交換著副食品食譜、哭鬧應對技巧。直到暱稱「小鹿媽」主動私訊我:「媽咪辛苦了!我們有個省錢育兒團購群,審核嚴格但折扣超殺。」她的頭像是圓臉孕婦摸肚照,貼文滿是母嬰用品開箱,誰能想到螢幕後是拿著劇本的獵人?
入群後才是煉獄開端。群主「寶貝總管」每早七點雷打不動發早安圖,配上雞湯文:「為孩子省下的每塊錢,都是未來翅膀的羽毛。」他們精密計算著母親的軟肋——當你抱著脹哭的嬰兒在凌晨三點刷手機時,跳出來的是「限量十組!某大廠奶粉買六送三還折兩千」。我像被催眠般下單轉帳,收貨時紙箱裡卻是過期三年的雜牌奶粉。
真正的屠殺在維權時開始。當我發現被騙要求退款,「客服陳專員」傳來刑事局公文:「您的帳戶涉及洗錢案,需配合資金公證。」那印章逼真得讓我手抖,背景音還有警用無線電的沙沙聲。他們甚至寄來偽造的法院封條包裹,警告我「若向他人洩密將視為共犯」。有整整兩週,我抱著孩子躲在家裡拉緊窗簾,生怕下一秒就有警車包圍。
後來才知道,光是去年就有四百多位父母栽在同個套路。詐團用大數據篩選焦慮家長:凌晨活躍、常搜尋「嬰兒哭不停」「尿布疹藥膏」的帳號優先收割。最諷刺的是某苦主在群組崩潰寫下「想帶寶寶跳樓」時,詐騙犯竟回:「別做傻事!我們幫您申請急難救助金」,轉頭就騙走她最後的八萬救命錢。
報案時刑警苦笑著說:「嬰兒車推過派出所門口都要小心。」原來這些團夥專門鎖定推嬰兒車的媽媽,在親子館門口假借問路搭訕。曾有媽媽被騙到銀行匯款,懷裡寶寶突然大哭,行員趁機攔阻,詐騙犯竟當場翻臉搶孩子威脅:「不轉帳就摔死他」。
事發九個月了,我仍會在母嬰用品店貨架前恐慌發作。那些標著「限時優惠」的黃色價簽,像極了騙子群組裡跳動的倒數計時。但真正啃噬內臟的不是金錢損失,是當孩子蹭著我喊媽媽時,那瞬間閃過的念頭:「我這麼蠢的人,配當母親嗎?」
昨晚整理詐騙對話截圖,發現「小鹿媽」最後的訊息定格在:「相信妳會成為最棒的媽媽❤️」。螢幕冷光映著嬰兒床裡熟睡的小臉,我終於懂得——詐騙犯最毒的從來不是騙走存款,是連你為人父母的資格感都要碾碎。
現在我把報案三聯單貼在哺乳燈上。當暗夜裡嬰兒再度哭醒,那張蓋著官印的紙會提醒我:真正的罪惡是那群利用生命重量來狩獵的渣滓,而承受著漲奶刺痛在黎明哄孩子的我,比他們乾淨千萬倍。
餵奶時看到這篇手都在抖上週才在媽媽群組有人推超便宜尿布,所以那些熱心回覆的帳號全是演員嗎?
被騙是自己貪小便宜吧?我從來不信網路團購,當媽的警覺性這麼低?
求問怎麼分辨真假育兒社團?我剛加入的「寶貝成長聯盟」要求上傳寶寶手冊封面正常嗎?
去年在親子館遇過問路的大嬸,硬塞試用包說填問卷送奶瓶,原來是踩點!後背發涼
看完想起婆婆罵我「當媽還這麼好騙」,但騙子連法院公文都能偽造,這根本不是警覺性能解決的結構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