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雨季總是綿長,濕漉漉的街道倒映著霓虹。我站在捷運出口,習慣性地抽出那張藍色卡片付停車費。五年了,這張Citi Rewards信用卡幾乎成了我錢包的延伸。它陪我從剛出社會的懵懂,到現在能精算每一分積分的價值。很多人問我,點數卡這麼多,為何偏愛這張?答案很簡單:它把日常的瑣碎消費,默默轉化成下次飛往北海道的機票。
賺點數,從來不是衝動消費的藉口。關鍵在於「精準打擊」日常開銷。Citi Rewards最誘人的,莫過於超市與加油站的4倍積分。週末採買全家一週食材,兩千多塊的帳單,輕輕鬆鬆就能換來八千多點。別小看這些點滴累積,超市的定義其實很廣,從全聯、家樂福到美式賣場Costco都算在內。但請留意,百貨公司內的超市專櫃有時會排除,結帳前瞄一眼收銀台標示最保險。
基礎消費1點不稀奇,但魔鬼藏在疊加優惠裡。我手機永遠裝著Citi的App,活動專區每週必看。記得去年聖誕檔期,指定線上書店消費額外送5倍點數,搭配我原本要買的設計雜誌年訂閱,等於一筆拿到6倍回饋。這種「基礎倍數+限時加碼」的組合拳,才是點數暴增的秘訣。重點是:只買你真正需要的東西。
辛苦累積的點數,怎麼換才不浪費?直接折抵帳單是最簡單的1:0.25(每點0.25元),但這絕對是下下策。真正的寶藏在「哩程轉換」。我獨鍾亞洲萬里通(Asia Miles),Citi Rewards轉點比例是25:1,聽起來普通?錯!關鍵是「轉點加贈」。去年六月加贈高達35%,等於實際比例約18.5:1。當時我把半年攢的32萬點全轉了,加上加贈的11.2萬哩,湊足43.2萬哩,直接換了兩張台北-東京-夏威夷的商務艙來回票。市價多少?單張就超過25萬台幣!
別只盯著長途商務艙。短途航線才是哩程票的甜區。3萬哩就能換台北往返大阪的經濟艙,若遇上廉航促銷或許更便宜,但別忘了,哩程票包含行李、選位甚至貴賓室(視艙等),還有最重要的:累積下一趟旅程的飛行哩程。這種「哩生哩」的循環,才是常旅客的精髓。
點數世界最怕「通膨」。我曾眼睜睜看著某家銀行點數價值腰斬。Citi點數的優勢在於轉點夥伴多元且穩定,從新航KrisFlyer、泰航Royal Orchid Plus到長榮Infinity MileageLands都能轉。雞蛋別放同個籃子裡,隨時比較各計畫的「哩程價值」和「票位開放情況」。像新航常有隱藏版「星悅經濟艙」獎勵票,用哩程換比現金買划算三成以上。
最後給個真心建議:辦卡時那些「首刷禮」或「滿額贈」固然吸引人,但真正值得長期持有的卡,要看它如何融入你的生活脈絡。我的Citi Rewards綁定每月自動扣繳水電瓦斯,超市購物永遠放第一順位,加油只去中油直營站。點數累積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當你看著App裡七位數的點數,規劃著明年帶父母去歐洲用商務艙平躺入睡時,那種踏實的快樂,絕對比衝動購物來得持久。
點數的魔法不在於瞬間暴富,而是讓每個平凡的日常支付,都悄悄長出未來的翅膀。下次在超市結帳時,試著把收據上的數字,想像成飛機穿越雲層的軌跡——那才是理財最浪漫的模樣。
看完立刻檢查我的轉點比例!之前都傻傻直接折帳單,虧大了想問現在轉亞萬還有加贈嗎?還是要等特定月份?
很實戰的分享!但好奇跟其他哩程卡比(像國泰亞萬卡),在超市加油這塊Citi的優勢還明顯嗎?最近在猶豫要主力刷哪張
作者提到水電瓦斯綁定自動扣繳,這部分也有算在1倍基礎點數嗎?一直以為只有實體消費才算
點數快過期了但還不夠換機票怎麼辦?有沒有推薦的小額兌換方式救急?
跪求哩程價值計算心法!怎麼快速判斷換機票還是換商品卡划算?每次看到琳瑯滿目的兌換目錄就選擇障礙發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