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經過銅鑼灣地鐵站,巨型電子屏閃著花旗銀行和ViuTV的聯名廣告。我駐足看了十秒,背後拖著行李箱的遊客差點撞上來。香港人對銀行推優惠習以為常,但這次合作透著點新意思——銀行開始把手伸進我們的娛樂時間了。
上個月在太古城中心咖啡店,鄰桌兩位OL興奮討論著「用Citi卡買ViuTV年費Plan送超市券」。其中一人手機螢幕亮著複雜的條款細則,指尖在密密麻麻文字間游移。「要睇真條款先抵喎,」她啜著凍檸茶嘀咕。這種謹慎很香港,也很能說明問題:當金融產品和娛樂消費綑綁,羊毛出在誰身上?
花旗的算盤其實打得響。簽帳回贈看似銀行割肉,實則精準篩選客戶群。追看《季前賽》的後生仔、晚晚煲《Chill Club》的音樂迷,刷卡那刻已在幫銀行描繪用戶畫像。我認識的基金經理Frank講得直白:「而家最值錢唔係你戶口有幾多現金,係你幾點撳Play掣、睇完劇會去邊度消費。」
更深層的角力在數據戰場。當你為免運費在ViuMall買洗頭水,花旗同步掌握你的消費半徑;當你凌晨三點重溫《大叔的愛》,銀行後台正標記你的活躍時段。這些顆粒度極細的行為數據,傳統信用卡消費紀錄根本無法比擬。有在數碼港做FinTech的朋友透露,某銀行內部把這種合作稱為「娛樂場景數據捕撈計劃」。
站在觀眾立場,著數確實存在。早兩日幫阿媽續ViuTV會員,用Citi卡慳到八十蚊,順手換到兩張MCL戲飛。但當我發現要授權「共享觀影偏好數據」時,指頭在同意鍵上懸停良久。想起歐洲同事的玩笑話:「免費追劇的代價,是你的數字靈魂。」
娛樂與金融的聯姻才剛開始。某日路過深水埗黃金商場,聽見檔主向學生哥推銷:「開Citi戶口送ViuTV年費啊!」年輕人邊試耳機邊敷衍點頭。這種場景延伸頗堪玩味——當追劇權益變成開戶誘因,我們究竟在消費娛樂,還是被娛樂消費?
夜裡重看《瑪嘉烈與大衛》最終回,片尾跳出花旗信用卡廣告。突然意識到,當大衛在的士高唱「娛樂人生」時,鏡頭外的我們,正成為銀行與媒體精心設計的娛樂經濟閉環中,最活躍的那枚齒輪。
超市券係要指定商戶定全線都得?我見官網寫得好模糊
數據共享條款第7.2項話會用於「個人化服務」,有冇人知具體點操作?
其實ViuTV同Netflix比邊個片庫多?用銀行優惠夾硬轉台好似唔多值
琴日試過用優惠碼買《繩角》週邊,結算時彈error,客服等咗半個鐘都冇人應
有冇人計過條數:要碌夠幾多先抵得返個年費?我張卡係Citi Cle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