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香港第三年,終於把錢包裡那疊皺巴巴的紙幣收進抽屜深處。不是因為發達,而是終於摸透了本地扣帳卡(Debit Card)的妙處。初來時總覺得八達通加現金走天下最穩陣,直到有次在油尖旺街頭買魚蛋,掏錢時被後面阿叔不耐煩地嘖了一聲,才驚覺自己像個出土文物。
香港的電子支付生態像座冰山,八達通只是浮在水面的尖角。真正浸在海水裡的,是那張綁定銀行戶口的扣帳卡。它不像信用卡要審批額度,申請時只需帶身份證加住址證明,半小時後就能捏著實體卡走出銀行。中銀的智盈理財卡、匯豐的One卡,或是虛擬銀行眾安ZA Card,本質都是從你戶口直接扣數,杜絕「先使未來錢」的誘惑。
最實際是斷絕「無錢找」的尷尬。上個月在深水埗老字號糖水鋪,前面西裝友點完楊枝甘露才發現老闆只收現金,摸遍口袋差兩蚊雞,場面尷過食辣蟹唔俾紙巾。我的BoC Pay綁定中銀扣帳卡,掃碼即過數,連「等我撳個錢」都慳返。那些標榜「Cash Only」的街市魚檔、廟街夜市攤,如今九成貼上支付寶HK或轉數快FPS標誌,背後扣的正是銀行戶口真金白銀。
交通費慳得最肉赤。以前每月硬啃$780港鐵月票,週末過海飲茶都要心算車費。現在用匯豐One卡搭港鐵,自動享3%回贈,東涌線來回慳到杯鴛鴦。更絕是搭天星小輪,拍八達通要被收$0.5手續費(政府徵費),直接拍綁定扣帳卡的八達通App,慳得幾多得幾多。連紅Van司機都裝了EDC機,深宵在蘭桂坊上車,嘟卡比數散紙清醒得多。
小額消費的隱形門檻最蠱惑。許多咖啡店標明「電子支付最低消費$50」,用信用卡買$25拿鐵要硬搭件蛋糕。扣帳卡卻像拿到免死金牌,在銅鑼灣某日系咖啡店試過淨買$38冷萃,收銀機照過無詐型。銀行朋友透露,商戶對扣帳卡手續費通常較寬鬆,畢竟即時到賬風險低。
跨境支付更是神來之筆。上週末在澳門官也街,豬扒包店微信支付標價MOP$55,用綁定中銀卡的WeChat Pay HK付款,自動按實時匯率扣HKD$53.2,比找換店公道得多。反觀朋友刷某外資信用卡,被收3%外幣交易費不說,兌換率還暗吞了差價。
最緊要是斬斷消費慾。設定每日$2000消費上限後,在朗豪坊見到限量波鞋都懂得深呼吸。月底打開銀行App,支出明細比會計師報表更赤裸——原來上個月在7-11買檸檬茶竟花了$600,即時醒覺要戒糖。這種即時痛感,信用卡分期還款的麻醉效應永遠給不了。
當然也有死穴。元朗老牌雲吞麵店「新記」仍堅持收現金,老闆明叔理直氣壯:「機要電㗎!電費唔係錢呀?」這時才從褲袋摸出備用$50紙。但更多時候,這張塑膠片已替我擋掉錢包鼓脹的煩惱、硬幣鏗鏘的噪音,還有無數個在ATM前排隊的燜熱下午。
當全城追逐虛擬銀行迎新禮券時,我倒欣賞扣帳卡那份「有幾多做幾多」的老實。像香港人最推崇的務實哲學,使錢如此,做人也是。
好同意交通費回贈個段!用匯豐One卡搭左半年港鐵,回贈夠我每個月換兩張戲飛,真係唔講唔覺
想問學生申請邊張Debit Card最著數?見虛擬銀行成日送Coupon,但阿媽驚唔安全
文中提到小額消費免最低限,但試過在旺角某台式飲品店用ZA Card,店員堅持要買滿$50先俾嘟卡,係咪可以投訴?
澳門支付個例子好實用!上次用XX信用卡碌完先知收左我手續費,早知跟博主用WeChat Pay HK
其實八達通自動增值都係扣銀行戶口,同扣帳卡直接支付有咩大分別?求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