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不少讀者私訊,問我怎麼在DSE中文作文中拿高分。作為一個在寫作領域混了十幾年的老手,我想分享些真心話。DSE作文不只是考試,它考驗你如何把日常觀察轉化成有血有肉的文字。記得我中學時第一次寫作文,老師批改說「太淺薄」,那句話像根刺,逼我重新思考寫作的意義。後來我發現,高分關鍵不在於華麗詞藻,而在於能否讓評審感受到你的溫度。
審題是起點,卻常被忽略。很多人一看到題目就急著下筆,結果寫偏了方向。舉個例子,題目如果是「科技與人性」,別只堆砌數據或抱怨手機害人。先靜下心,問自己:科技怎麼改變了我與家人的互動?或許從一次視訊通話的尷尬切入,帶出人際疏離的反思。這樣立意才深刻,評審會看到你的洞察力。
選材時,別怕用生活小事。我常鼓勵學生寫菜市場阿嬤的吆喝聲,或雨天等公車的焦躁。這些細節看似平凡,但配上真實情感,就能打動人。關鍵是細節要具體,別只說「我很感動」,描述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的感覺。寫作像煮菜,食材新鮮,味道自然好。
結構上,我反對死板的「起承轉合」。與其硬套公式,不如讓文章呼吸。開頭可以從疑問開始,像「為什麼我們總在追趕時間?」中間段落穿插故事與分析,結尾不必給答案,留點餘韻讓讀者回味。記住,段落長短要自然變化,有時一句成段,強調衝擊;有時娓娓道來,鋪陳氛圍。
語言表達最忌諱裝腔作勢。用你熟悉的詞彙,別硬塞成語或文言文。重點是流暢度,寫完大聲念出來,卡頓的地方就改。我年輕時愛炫技,結果文章生硬,現在懂了,真誠比什麼都重要。順帶一提,錯別字是殺手,考前多練筆,養成檢查習慣。
內容深度來自閱讀與思考。多讀小說、散文,甚至社論,培養批判眼光。DSE作文常考社會議題,別只寫表面現象。比如談貧富差距,別停在抱怨,試著探討教育機會如何影響命運。這種深度不是一天練成,我建議每天寫日記,記錄觀察,久了思想自然豐厚。
最後,別被分數綁架。寫作是自我對話的過程,享受它,分數只是副產品。如果這篇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聊聊你的掙扎或心得。我們都在路上,一起進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