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個不停,像極了這首歌的底色。耳機裡循環著呂爵安的《E先生連環不幸事件》,不是第一次聽,但每次總有新的刺點戳中心臟。這哪是什麼簡單的情歌啊,分明是一幅用現代都市孤寂與愛情荒謬拼貼出來的浮世繪,精準得讓人發寒。
開篇那句「情人節」與「單身」的對照,像把冰冷的解剖刀,瞬間劃開了都市繁華的假象。熱鬧是別人的,孤獨才是自己的。那個「跌進黑洞」的比喻太狠了,不是慢慢沉淪,是瞬間失重、徹底的吞噬感,完全捕捉到那種在節日裡被全世界遺棄的窒息。便利店買醉的場景,你我大概都不陌生吧?那小小的空間,成了多少都市靈魂暫時的避難所,也是狼狽最無處遁形的地方。
「便利店理論」簡直是神來之筆。把現代愛情比喻成在便利店挑選商品,隨手可得,方便快捷,但永遠少了點溫度與深度。「篤魚蛋」這種日常到不行的動作,被鑲嵌在尋找安慰的語境裡,荒誕感撲面而來。我們是不是都曾在某個夜晚,試圖用這些唾手可得的「速食」去填補心裡那個巨大的破洞?結果呢?不過是「魚蛋」吃完,空虛依舊。
副歌的「連環不幸」四個字,像沉重的鎖鏈。聽久了,會發現這「不幸」恐怕不只是運氣差。更像是E先生(或者我們)在親密關係裡不自覺重複的惡性循環。用一個「錯」去掩蓋上一個「錯」,以為新的開始能洗刷舊的傷口,結果只是把傷口越扯越大。那種「逃出困境又即刻跌進不幸」的無力感,聽得人胸口發悶。這不是宿命,更像是現代人面對情感時,某種集體的迷失與慌不擇路。
「像套戲」的比喻太精準了。投入角色,演得用力,以為自己在創造一段史詩,結果發現劇本早已寫好,自己不過是個重複著拙劣台詞的演員。這種「自覺荒謬卻又無法自拔」的狀態,比單純的失戀更讓人絕望。最扎心的是那句「為何失戀/能捱到這年紀」。不是年輕時的撕心裂肺,而是成年人連崩潰都要講究體面的那種麻木與倦怠。痛還在,只是學會了用更安靜的方式去承受。
「咖啡機」的意象用得巧妙。運作、停止、再運作… 像極了都市人處理感情的機械化模式。一杯杯熱飲下肚,暖了手腳,暖不了心。那「苦澀的香氣」,不就是我們在無數次失敗後,試圖品嚐出的一點點自以為是的「成長滋味」嗎?
結尾那句「放生」,聽起來像是解脫,細品之下卻是徹骨的悲涼。所謂「放生」,真的是慈悲或看開嗎?或許更多是累到無力再戰,是承認自己終究無法成為誰的港灣,也無法真正接納誰的靠岸。連「祝福」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最後那個「空響」的回音,是冰箱運轉聲嗎?是心臟空洞的搏動嗎?總之,那聲音比任何嚎哭都更能道盡曲終人散後的寂寥。
聽完《E先生連環不幸事件》,總覺得它不是教我們如何避免不幸,而是血淋淋地展示了現代情感關係中的普遍困境:在便利與速食的包裝下,我們失去了深度連結的能力;在害怕孤獨的驅使下,我們製造了更多連環的錯愛。E先生的不幸,或許正是我們這個時代,在尋找親密時集體遭遇的「情感水土不服」。這首歌,像一面殘酷的鏡子,逼我們直視自己愛情裡那些狼狽、重複與無可救藥的荒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