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Hazel Hershey Coffee Roasters的店門,那股烤豆子的香氣立刻撲鼻而來,像老朋友在招手。這家隱藏在台北巷弄的小店,由一對夫妻Hazel和Hershey經營,他們從南美洲的咖啡莊園起家,十幾年來堅持只做精品烘焙。店裡擺滿了來自衣索比亞、哥倫比亞和肯亞的生豆,每一批都親手挑選,彷彿在挑選珠寶。他們常說,咖啡豆是活的,烘焙就像賦予它第二次生命。那天,Hershey遞給我一杯淺焙的耶加雪菲,酸香中帶著茉莉花香,舌尖一碰,整個下午的煩躁都化開了。
烘焙的藝術在於節奏,Hazel分享道,他們不用自動化機器,全靠手感調整火候。淺焙時,溫度控制在攝氏190度左右,豆子發出第一聲爆裂,風味保留最原始的果酸和花香,適合喜歡清爽口感的人。中焙則拉長到攝氏210度,豆子表面油光微現,平衡了酸苦,像巴西豆子會蹦出堅果和焦糖的甜感,早晨來一杯,精神都醒了。深焙呢?他們很少做,因為過度烘焙會抹殺豆子的個性,但偶爾應客要求,攝氏230度下,豆子黑得發亮,苦味濃烈,帶點煙燻感,適合搭配濃郁的甜點。
風味的變化不只是溫度,產地和處理法才是靈魂。衣索比亞的水洗豆,淺焙後像在喝檸檬茶,明亮活潑;哥倫比亞的日曬豆,中焙時釋放出莓果的酸甜層次,彷彿在嘴裡跳探戈。Hershey會帶客人做杯測,用小湯匙舀起咖啡液,閉眼細品。他說,每個人的味蕾都不同,有人偏愛非洲豆的狂野,有人迷戀中南美洲的溫柔。這不是科學公式,而是生活的體驗。記得一次,我帶朋友去試他們的新批次,那款肯亞豆經過中深焙,竟冒出黑醋栗的餘韻,我們聊到深夜,咖啡成了記憶的催化劑。
挑豆子時,別只看標籤上的烘焙度,Hazel建議先聞乾香氣,再觀濕香氣。淺焙豆子聞起來像新鮮水果,中焙帶點烤麵包的暖意,深焙則有炭燒的深沉。沖煮方式也關鍵,手沖適合淺中焙,能拉出細緻風味;義式濃縮則偏愛中深焙,壓榨出油脂的豐厚感。他們店裡有本風味筆記,記錄每批豆子的故事,從莊園海拔到採收季節。喝咖啡,對我來說,是慢下來的儀式,Hazel Hershey教會我,每一口都是土地的呼吸。
淺焙的耶加雪菲真的那麼神奇嗎?我試過其他店的,酸味太重,你們怎麼平衡的?
Hazel Hershey有提供線上訂購嗎?住在南部,想試試他們的肯亞豆,中深焙的描述好吸引人。
烘焙溫度控制靠手感,會不會不穩定?我剛入門咖啡烘焙,怕自己搞砸了。
文章提到風味筆記,可以分享具體例子嗎?像衣索比亞豆在不同烘焙下的變化細節。
深焙咖啡常被說不健康,你們怎麼看?Hershey堅持少做深焙,是為了保留營養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