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帖
首页 北美洲华人 加拿大华人 HKU MPA,课程优势、申请攻略与职业发展前景 ...

HKU MPA,课程优势、申请攻略与职业发展前景

2025-7-31 17:59:18 评论(1)

站在香港大學黃克競樓的露台,維港的風帶著鹹澀的濕氣撲面而來。手裡那杯港式奶茶早已涼透,思緒卻被拉回三年前——那個在公務員事務局會議室裡,對著政策草案手足無措的自己。當時的迷茫,最終把我推向港大MPA的課堂。這條路,走得比想像中更崎嶇,卻也意外地拓寬了生命的維度。


港大MPA最狠的招數,是把課堂變成微型聯合國。記得「公共政策分析」第一課,教授丟出新加坡組屋政策的案例,同組的印度同學立刻拍桌:「這在孟買根本行不通!」旁邊的日本公務員輕聲補充:「東京的密集度需要不同解法。」當晚小組討論到凌晨兩點,WhatsApp群組裡蹦著英文、粵語和日語。這種撕裂又重組的過程,逼你拆解自己固有的思維框架。某次模擬世衛談判,我代表台灣衛生部門爭取疫苗配額,對面坐著「泰國代表」竟是真實的曼谷衛生局官員——他下課後拍我肩膀:「你剛才的數據漏洞,在真實談判會致命。」


申請時踩過的坑現在想來仍心驚。那份精心打磨的個人陳述,被在職讀MPA的學姐用紅筆劃掉大半:「你寫得像求職信。」她教我抓住某次社區服務的細節:如何說服廟街攤販配合垃圾分類,過程中發現政策宣傳單張的字號對長者根本不友善。實戰經驗比空談抱動重要得多。推薦信也別迷信頭銜,我的推薦人是帶領我做深水埗劏房調研的NGO主管,他寫道:「她在凌晨三點發現政府租金津貼表格的第七項條款存在歧視性漏洞。」這種顆粒度,比某位只見過三次的教授簽名有用百倍。


畢業後同學會像滴入水面的墨汁,在體制內外暈染出不同軌跡。進香港政策局的Emily每天對接十幾個部門,她笑稱MPA教的「跨部門協調」實則是用肉身擋子彈;轉戰聯合國駐日內瓦辦事處的Rajiv,去年主導東南亞海嘯預警系統升級,我們在Zoom看他演示時,背景裡瑞士的雪光刺得人睜不開眼。也有另闢蹊徑的——阿權在葵涌開了間社企咖啡館,二樓專辦政策工作坊,食環署官員和街坊圍著摺疊桌吵糖稅該不該徵。當我看見他將課堂學的「利益相關者分析圖」畫在咖啡漬斑斑的餐墊上,突然懂了何謂「在地治理」。


深夜改政策建議書時,常想起教授那句:「公權力是帶著齒輪的溫柔。」港大MPA給的從來不是金鑰匙,而是讓你聽見齒輪咬合時細微的滯澀聲。當你在立法會旁聽席看著親手參與的草案進入三讀,或在颱風天接到離島居民感謝災害應對的電話,那些啃過的理論模型才真正有了體溫。這條路,註定與舒適絕緣,卻能讓你在體制的鋼筋叢林裡,長出柔韌的根。



  • 文中提到跨文化小組合作,想問陸生會不會因粵語不流利被邊緣化?我托福110但廣東話只會「唔該」
  • 在職公務員想part time讀,但看到凌晨討論有點怕。請問每週實際需投入幾多小時?真要天天熬夜?
  • 好奇畢業生進內地體制的比例?聽聞有學長考進國發院,但香港學歷在內地晉升會否受限
  • 對比LSE的MPA如何選擇?港大學費低1/3但國際認受性是否足夠跳板到IOs工作
  • 文末「齒輪的溫柔」比喻精妙。想問課程中最衝擊價值觀的時刻?我現任民政署職員,怕思維太固化難適應
    2025-7-31 18:23:4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楼主
    泡菜雷霆

    关注0

    粉丝0

    帖子722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