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Lumen Cinema影廳的瞬間,我有種誤入未來的恍惚。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科技感,更像是踏進了導演腦海裡尚未凝固的畫面膠囊。牆面不是單純的銀幕,而是一整片巨大、帶著微妙弧度的光之畫布,從眼角餘光蔓延到幾乎包圍視野的極限,邊界變得模糊。空氣裡有股新皮革和精密電子設備混合的、難以言喻的氣味。
燈光暗下,不是全然的黑,而是像潛入深海前最後的光線收束。當第一個畫面亮起,我下意識往後縮了一下——不是嚇到,是那影像的清晰度與立體感,彷彿要掙脫平面的束縛,直接撲面而來。主角在雨中奔跑,濺起的水花帶著晶瑩的質感,我甚至覺得臉頰似乎能感受到那細微的、冰涼的濕氣。這不是普通的3D,沒有惱人的重影或亮度損失,更像是在觀看一扇透明的窗,窗後是一個無比真實、觸手可及的世界。
真正讓我起雞皮疙瘩的,是聲音。他們稱之為「沉浸式全景聲」,但這詞太貧乏了。聲音不再只是從前方或環繞在耳邊,它有了明確的「位置」和「移動軌跡」。當畫面中一架飛機從左後方低空掠過,那引擎的轟鳴帶著清晰的物理路徑,從我腦後急速竄升,劃過頭頂,再呼嘯著衝向右前方,最後消失在遠方。我能「聽」出它的高度、速度、遠近,甚至機身的金屬質感。這不是聽覺,是整個空間感被聲音重塑了。座椅下方傳來低沉、精準的震動,不是廉價4D那種突兀的搖晃,而是與畫面中地震波、重型機械運轉的頻率嚴絲合縫地共振,從腳底直傳脊椎。
看的是《沙丘》。保羅第一次踏上厄拉科斯的炙熱沙漠,Lumen Cinema 把那份乾燥、遼闊與潛伏的致命感,直接「種」進了我的感官。沙粒在狂風中飛舞的細碎聲響,彷彿就在耳邊摩擦;沙蟲從地底深處傳來的、令人心悸的低頻脈動,不僅聽得見,連胸腔都跟著共鳴。當巨大的沙蟲破沙而出,那張深淵般的巨口佔據了整個視野,伴隨而來的氣流衝擊和震動,讓我下意識抓住了扶手——明知是假的,身體卻無比誠實地進入了那個世界。香料的味道?不,影廳沒釋放氣味,但那種乾燥、帶著金屬感的異星氣息,卻因極致的視聽同步而詭異地在腦海中浮現。
中場休息亮燈,我才發現自己一直微微張著嘴。環顧四周,其他觀眾臉上也帶著相似的、略顯茫然的驚嘆。這體驗太「滿」了,感官被溫柔而強勢地填滿,沒有空隙讓你分神滑手機或思考晚飯吃什麼。它要求你全然地「在」那裡。技術的堆砌在這裡不是炫耀,它精準地服務於「敘事」。導演精心設計的每一個視角、每一處音效細節、甚至環境的「質感」,都被這套系統忠實地、甚至加倍地放大,直接傳遞給觀眾的神經末梢。
散場後走在街上,霓虹燈光顯得有些扁平,城市的噪音聽起來單薄而雜亂。Lumen Cinema 像一場短暫而強烈的感官拓荒,重新校準了我對「看電影」的認知。它不僅僅是技術的升級,更像打開了一扇門,門後是電影作為「體驗藝術」更遼闊、更懾人的可能性。它證明了,當技術的邊界被推向極致,最終打動人心的,依然是那份讓人忘記身處何處、全然投入另一個世界的魔力。這體驗,會上癮。下次,我想試試它播經典老片會是什麼光景。
票價確實不便宜,但看完後覺得好像回不去普通影廳了,這算是甜蜜的負擔嗎?
好奇它的音響系統到底怎麼佈局的?連頭頂和座位下方都有聲音,工程是不是超複雜?
看恐怖片會不會太刺激?光想那個聲音從背後貼過來就覺得頭皮發麻
描述沙蟲那段超有同感!當時真的覺得椅子要把我震飛了,但又不是亂震,跟畫面配合得天衣無縫。
跟頂規IMAX比呢?有人兩邊都體驗過能分享一下差異嗎?尤其音效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