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在茶餐廳被問「PayMe定轉數快?」時,我還懵然不知這是什麼新潮流。錢包裡明明有現金,收銀阿姐卻皺著眉說:「唔該用電子畀啦,我哋少收啲散紙。」那一刻才驚覺,香港的支付生態,早已靜靜起**。
以前覺得電子支付不過是潮流玩意,直到上個月幫阿媽交大廈管理費。傳統櫃枱排長龍,銀行過數又要等幾日,管理處張伯教我掃描賬單上的轉數快二維碼。手指點幾下,幾秒後張伯部手機「叮」一聲,收據直接存入手機相簿。張伯笑到見牙唔見眼:「後生仔,呢啲先叫進步嘛!」最諷刺的是,那張用來掃碼的手機,正是三年前我淘汰給他的舊款智能機。
真正讓我成為信徒的,是上週深夜的突發狀況。阿仔在英國發高燒,當地診所要即時繳費才能看醫生。凌晨三點衝去銀行匯款?跨行轉賬手續費夠吃兩餐飯。情急下試用PayMe連結轉數快,輸入阿仔的英國戶口號碼時手都在抖。結果十分鐘後,診所WhatsApp傳來收據截圖,附加護士寫的「Get well soon」便利貼。那刻才懂什麼叫「科技有溫度」。
現在我的電子錢包戰術很簡單:PayMe綁轉數快當主力,配張免年費信用卡。街市買餸掃阿姐貼在菜籃的轉數快碼;跟老友食飯AA制直接PayMe過數;連屋企樓下剪髮的90歲陳師傅,都在鏡子旁貼著他的FPS識別碼。有次好奇問他怕不怕科技,他拿著震動的手機笑:「以前成日收假銀紙,而家聽『叮叮』聲最安心!」
當然也有碰壁時刻。想幫鄉下親戚交內地醫保費,發現轉數快只限香港賬戶;某些政府部門仍堅持收支票。但最弔詭的是電子支付帶來的「無痛消費」—— 手機一嘟就完成交易,錢包數字的減少遠不如掏出鈔票時肉痛。這促使我養成新習慣:每週日深夜,必定打開PayMe交易紀錄複盤,看著那些「麥記早餐$32」「七仔紙包飲品$8」的明細,比記賬APP更赤裸地映照出生活軌跡。
某夜在廟街買煲仔飯,光頭老闆看著我用手機付款突然感嘆:「我哋呢代賣雲吞麵嘅,冇諗過收錢都要學新科技。」他攤開手掌比劃著:「但諗深層,同三十年前由算盤轉計數機冇分別,都係為咗快啲、準啲、唔使找錯錢。」油燈下他手機螢幕亮起,新到賬的$78元旁,彈出顧客留的emoji笑臉。科技浪潮裡,人情味終究能找到新的載體。
睇完即刻check返自己轉數快設定,原來一直冇開即時通知,難怪成日唔知過數成功未
想問幫海外親人匯錢係咪每次有限額?上個月試過轉英國被彈回頭
認同電子消費真係無痛到可怕!自從用PayMe畀交通費,先發現每月搭的士使多成千蚊
補充冷知識:轉數快轉錯錢可以打去HKMA熱線攔截,試過追返$2000蚊血汗錢
最抵死係而連殯儀帛金都有轉數快QR code,上次白事真係見證時代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