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維多利亞港邊,看著對岸理工大學那座標誌性的賽馬會創新樓,紅磚牆在陽光下特別醒目。三年前,我就是在這裡,帶著一疊厚厚的申請文件,忐忑不安地走進PolyU的大門。那時的我,像隻無頭蒼蠅,在非聯招(Non-JUPAS)申請的迷宮裡跌跌撞撞。如今回頭看,那些摸黑找路的經驗,還有後來跟招生處老師混熟後聽到的「真心話」,都成了這篇指南的血肉。這不是官腔,是過來人摔過跤後,想拉你一把的私房話。
文件袋裡裝的,不只是成績單。PolyU看Non-JUPAS申請者,眼光毒得很。你的A-Level、IB、或其他國際考試成績是門檻,但跨過門檻後,真正的較量才開始。記得招生處那位陳主任有次閒聊時說:「我們想找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文件堆。」你的個人陳述(Personal Statement),別再寫「從小熱愛XX學科」這種罐頭文了。教授們翻開十份,有八份開頭都長這樣。試著說個故事:也許是中學時組裝機器人燒壞電路板的糗事,卻讓你頓悟了工程設計的精妙;或是社區服務時,如何用蹩腳的程式幫街坊小店弄了個簡易庫存表。細節,才是讓你從紙堆裡跳出來的魔法。那份「熱愛」,要讓人看得見你眼裡的光。
推薦信不是榮譽清單,它是人格背書。拜託老師寫「該生品學兼優」?這種話跟沒說一樣。好的推薦信,得有「畫面感」。最好能請老師舉個具體例子:比如你如何在團隊項目瀕臨崩潰時穩住軍心,或是某次實驗失敗後,你如何通宵查文獻找出癥結。有次跟系裡教授喝下午茶,他笑說看到推薦信裡寫「常發現該生放學後仍留在實驗室反覆測試,甚至忘了鎖門時間」這種句子,眼睛會亮——這比十個「勤奮好學」都有份量。記得提早至少一個月拜託老師,給他們足夠時間醞釀,也別忘了附上你的作品集或重要經歷提醒他們。
面試這關,別被那張長桌嚇軟了腿。PolyU的面試官,尤其理工科系,常玩「壓力測試」。不是刁難,是要看你在緊繃狀態下怎麼思考。我遇過教授當場丟出個離譜的工程問題:「如果讓你用垃圾桶裡的廢料設計個簡易濾水器,五分鐘內說思路。」當下腦子空白,但硬著頭皮從材料特性開始分析,居然看到教授點頭。事後才懂,他們要的不是完美答案,是看你有沒有拆解問題的邏輯,和敢不敢承認「這部分我暫時沒想到,但或許可以早看到這篇就好了。
想問推薦信部分,如果推薦老師不太會寫「故事」,只願意列學術表現,該怎麼補救?用個人陳述彌補夠嗎?
完全同意「細節致勝」!去年申請工業設計,作品集裡放了個被教授批評到體無完膚的初稿修改過程,結果面試時全場都在問這個,最後竟然收了。原來他們真愛看失敗紀錄。
文中提到跟進郵件,具體該聯絡系上哪位?怕隨便找個信箱會顯得不專業
粵語那段深有感觸!開學第一週小組討論,本地同學語速快到我只能微笑點頭,後來狂補習才跟上。建議申請者現在就開始聽些簡單粵語Podcast,血淚教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