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用WeLab Bank,係因為地鐵站成日見到佢哋個廣告,話「三分鐘開戶」同「高過大行嘅存款利率」。我諗住放幾萬蚊試下水溫,點知就踩中咗一連串嘅伏。上個月到期想轉走筆錢,個app居然顯示「系統維護中」,連續三日login唔到。打電話去客服,等咗四十分鐘先有人聽,對方淨係重複講:「技術部跟進緊㗎喇,請耐心等候。」等到系統正常返,利息已經計少咗成截。
最弔詭係佢哋嘅「限期存款優惠」。明明廣告寫明活期3.8%,入錢後先發現細字寫住「首$20,000限時三個月」。過咗蜜月期,利率直插到0.5%,仲低過街邊找換店。我同幾個中招嘅苦主傾過,發現佢哋專登將關鍵條款收喺FAQ最底,要用手指㩒開五層摺疊目錄先見到。呢啲設計邊係user-friendly?直頭係捉心理漏洞。
仲有自動續期陷阱。上星期幫阿媽處理佢個戶口,明明冇揀過「自動續存」,到期日卻彈出提示話已默認續約半年。要取消就要提前十四日親身去指定分行填表——間分行仲要全港得兩間。老人家點頂得住咁折騰?我懷疑佢哋係靠拖延戰術食利息差。
玩電子銀行最驚係資金動向不明。有friend試過凌晨轉數俾急症室押金,筆錢卡咗喺「處理中」狀態成晚,第二朝先彈句「交易失敗」,搞到要問財務公司周轉。事後追查先發現,WeLab對第三方支付系統嘅支援根本未完善,但官網完全冇警示。
醒水貼士:開虛擬銀行戶口千祈唔好貪快㩒「一鍵同意」。要逐個摺疊欄位撳開嚟cap圖存證,尤其留意「服務中斷免責條款」同「利率調整機制」。轉大額錢前,先轉$10試水路;定期到期前七日就要set手機提醒處理。最緊要係分散風險——我而家將雞蛋分開放三間銀行,就算其中一間「系統升級」都唔會被困死。
遇著可疑扣費,唔好淨係靠線上客服。我學精咗,直接去金管局網頁下載「銀行投訴表格」,填完掛號寄去。試過有次被收咗$200無名手續費,寄信後第三日就有主任打嚟道歉退錢。記住,白紙黑字先有追擊力。
而家啲新式銀行成日賣科技感,但背後嘅人性化設計可能仲衰過舊式櫃枱。當佢哋用「大數據分析」同「AI理財」包裝產品時,我反而更警惕——演算法唔使瞓覺,但會計錯數;機械人客服24小時在線,但永遠答非所問。金融安全最終都係要回歸原始方法:睇實月結單、keep實紙本紀錄、同埋信自己對住屏幕時嘅不安感。
睇到背脊出冷汗!上個月先轉咗成副身家去佢度做4.2%定期,而家即刻登入cap低晒所有條款先
想問吓金管局投訴係咪真係有用?我筆錢卡咗喺「身份驗證中」成個月,客服次次都話加急處理
認同分散存放真係好重要,我而家用緊五間虛擬銀行,每間最多放廿萬,就算一間執笠都唔會太傷
其實傳統銀行嘅網銀都好伏,試過中銀轉數快過數延遲六個鐘,不過至少佢哋有實體分行可以拍枱
有冇人試過佢哋個「儲錢遊戲」?話每日儲幾十就有獎賞,但計過條數其實蝕晒轉帳手續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