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YOHO Hub的廊道間,總有種挖寶的雀躍感。這座巨型生活聚落像個微縮城市,從生鮮市集到設計師選物店,層層疊疊的消費場景裡藏著香港人最真實的生活紋理。記得去年冬天為了找北海道直送夕張哈密瓜,跑遍超市無果,最後竟在B2層的日系生鮮舖「旬味屋」冷櫃角落發現它,老闆還教我辨識果蒂紋路判斷甜度——這種意外驚喜,才是在地購物的精髓。
三樓的「匠人工坊」區徹底顛覆我對商場的想像。染布師傅阿明守著十坪小店三十年,靛藍染布懸掛如瀑布,他堅持用福建土生楝木灰打底,「機器染色三分鐘完成,我的布要浸染九天九夜」。隔壁手打銅器舖傳來叮叮噹當聲響,七十歲陳伯握著鎚子敲出波浪紋路,「現在年輕人總問為什麼不用鑄模?」他搖搖頭,舉起剛完工的茶托,光影在凹凸表面流轉如活物。這些堅持耗時的手作,在效率至上的都市裡閃著倔強微光。
地下食肆街的「深夜食堂」現象更值得玩味。每晚十點過後,西裝革履的金融才俊擠在「強記粥檔」塑膠凳上,和貨車司機併桌喝豬潤粥。老闆強哥舀粥時總多給半勺:「後生仔加班傷胃啊!」轉角泰式船麵攤的霓虹燈管壞了三年不修,反而成了打卡點,綠光映著酸辣湯霧,移民來港的老板娘用潮州話夾雜泰文招呼熟客。這種階層模糊的深夜食堂,熬煮著比米其林更濃的人情味。
別忽略那些隱形服務系統。五樓育嬰室的哺乳隔間鋪著榻榻米,溫奶器定溫在40℃;寵物暫存區備有循環活水飲水機,清潔姨姨記得每隻貴賓犬的名字。最驚喜是頂樓的「換物牆」,我拿絕版漫畫換到過手作陶瓷,上月放著女兒穿小的芭蕾舞鞋,隔週竟收到匿名回禮——盒裝馬卡龍附著手寫卡:「謝謝妳讓小夢踏上舞台」。這種物質流動裡的溫柔,比任何消費積分都珍貴。
當你提著戰利品走出玻璃幕門,不妨回頭看看中庭那株五層樓高的老榕樹。移植時工程隊特意保留原有鳥巢,如今枝椏間掛著顧客手折的祈願紙鶴。商場公關Lisa笑說常有投訴信要求砍樹:「說落葉弄髒名牌包呢!」但更多人在樹下長椅餵母乳、讀詩集、分享剛買的草莓大福。這棵衝突共生的老樹,恰似YOHO Hub的本質——在商業軀殼裡,長出有溫度的生活年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