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踏進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的校園,就被那股溫暖的氛圍觸動。紅磚牆上掛著學生手繪的聖經故事,走廊轉角傳來鋼琴練習聲,幾個孩子蹲在生態池邊記錄蝌蚪變化。這所創校逾半世紀的老牌教會學校,早褪去宗教機構的嚴肅感,反而像個接納百川的知識港灣。校長有次和我聊起教育理念,說得真切:「我們不要製造考試機器,而是培養能為世界點燈的人。」這句話貫穿在他們獨特的雙軌課程裡——晨間用探究式教學拆解數學難題,午後帶孩子到深水埗街市做物價調查,把社會課本裡的通脹率變成手中真實的菜價標籤。
這裡的教師團隊藏著許多魔法師。記得參觀五年級科學課時,老師把枯燥的槓桿原理變成闖關遊戲,孩子們用晾衣竿、鐵鏟等生活工具比賽撬重物,尖叫歡笑中理解了支點與施力的奧妙。這種「生活即教材」的哲學,延伸出全港罕見的實作學分制:學生得完成社區服務、獨立研究等六項任務才能畢業。去年有群六年級生自發調查屋邨長者營養問題,最後帶著數據報告拜訪區議員,連食物銀行都採納了他們的膳食建議。這種從課桌走向街頭的歷練,遠比獎盃櫃裡的獎牌更閃亮。
談到入學申請,這條路需要策略與真誠並存。每年九月開放叩門的黃金期,家長容易陷入瘋狂投遞檔案的迷思。但協和更看重「家庭與學校的共育基因」,面試時那張制式申請表只占三成評分,真正決勝點在互動環節。我曾見證考官讓孩子用積木搭建理想校園,有個女孩默默把圖書館放在最中央,解釋「因為媽媽說書裡有翅膀」。這種不經意的真情流露,往往比背誦聖經金句更打動人心。家長面談則像咖啡館閒聊,老師曾分享有個父親坦承工作忙到沒時間陪讀,但每週堅持帶孩子去海邊撿垃圾,這份身教反而贏得讚賞。
備戰面試不必過度雕琢完美人設。去年有位考生在團體遊戲時主動扶起跌倒的同伴,考官事後在評核表註記「具備協和人特質」;反之背妥才藝表演的孩子,因答不出「為什麼想幫助別人」而落選。學校近年更增設「家庭共學觀察週」,邀請申請家庭參加週末生態工作坊,老師們在自然互動中評估親子關係。有位媽媽焦慮地問我需要準備什麼,我只回她:「帶上孩子最愛的故事書,還有妳傾聽他說話時的微笑。」
走在掛滿學生攝影作品的穿堂,那些捕捉街市魚販汗珠、流浪貓蜷縮車底的畫面,印證著這所學校的靈魂。它不追求名校光環,而是蹲下來傾聽每個生命的獨奏。當教育剔除功利計算,孩子眼裡的光會自己找到方向——這或許是協和給香港家長最珍貴的啟示:選學校不是搶奪資源的戰場,而是為獨特靈魂尋找共鳴的旅程。
請問協和的宗教課程會強迫非教徒學生參加嗎?週會是否一定要禱告?
看完好有共鳴!但想知道普通中產家庭申請,會不會輸給有教會推薦信的申請者?
文中提到實作學分制,如果孩子個性內向不敢做街訪怎麼辦?學校有輔導機制嗎?
去年面試被問到「如果同學偷東西怎麼辦」,孩子當場愣住,這種情境題有沒有準備方向?
生態池計畫還在嗎?想帶孩子參觀但怕打擾上課,學校有開放日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