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雨敲打著咖啡館的窗,隔壁桌兩位西裝筆挺的上班族正對著筆電螢幕上的試算表皺眉。「今年又補繳三萬多」其中一人嘆氣。這畫面太熟悉,曾幾何時,我也是那盯著數字發愁的人。稅,像空氣無所不在,但懂得呼吸的人,才能活得更從容。這幾年摸爬滾打,從被稅追著跑到學會與稅共舞,有些實戰心得,想分享給同樣在職場拼搏的你。
多數人拿到薪資單,只在意實領數字,卻忽略每月被預扣的稅款只是「暫繳」。真正決勝負在次年五月,關鍵在於你能否把藏在生活縫隙裡的「扣除額」全挖出來。政府給的合法節稅工具,像散落各處的金幣,彎腰撿拾的人才有糖吃。別再只傻傻用標準扣除額,那就像進Buffet卻只拿白飯。
第一招:基礎扣除額的「隱藏隊友」。 單身12.4萬、夫妻24.8萬是基本款,但很多人忘記「扶養親屬」是倍增效應核彈。扶養70歲以上父母,每人扣除額再跳級增加5.5萬。朋友阿凱去年把退休後偶爾幫人算命的父親納入扶養,國稅局來函要求舉證,他淡定寄出父親的算命收入紀錄與放棄工作切結書,成功過關。扶養不只是孝親,更是精算。
第二招:醫療收據的「螞蟻搬磚術」。 每張超過百元的醫療收據都可能是金磚。植牙、心理諮商、甚至疫情期間買的快篩試劑(需醫師診斷要求),只要取得載明就診者姓名的收據正本,全年無上限扣除。我曾在舊皮夾夾層翻出三年前的眼科收據,報稅時竟成功認列。現在養成習慣,看完病立刻拍照存雲端相簿「醫療稅務」專區,年底用Excel彙整總額,連同電子發票證明聯一併歸檔。
第三招:教育投資的「時光複利」。 自己進修碩博士學分費、子女教育學費(限大學以上)都能列舉。更聰明的是「教育儲蓄專戶」,每年存入2.5萬內可全額扣除,六年期滿剛好給孩子當大學基金。同事美玲把年終獎金拆部分存入專戶,省稅兼強迫儲蓄,去年孩子考上大學,帳戶已滾出本金加利息近十八萬。
第四招:公益捐贈的「雙贏策略」。 捐錢節稅不稀奇,但捐對時機有門道。年前捐與年後捐,抵稅效果差一年。我的做法是:十二月先估算全年所得級距,若接近稅率門檻(例如所得淨額120萬,再過2萬就跳12%級距),立刻捐出超過門檻的額度給公益團體,捐贈收據日期壓在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這筆捐贈就能抵掉更高稅率的所得。愛心,也要講究效率。
第五招:退休準備的「稅盾布局」。 勞退自提6%是隱藏版神器。每月從薪資自提進入勞退帳戶的金額,不計入當年所得課稅。假設月薪十萬,全年自提7.2萬,等於直接從課稅所得中抹去這筆數字。更妙的是,退休領取時,超過免稅額的部分雖要課稅,但屆時你已無薪資收入,適用稅率通常更低。這招宛如在所得高峰期築起一道減稅堤防。
省稅不是鑽漏洞,是理解規則後的從容布局。就像泡好一杯茶,水溫時機都要講究。去年幫姐姐整理單據,發現她漏報三萬多塊的職訓課程收據,補申報後退稅八千多,她笑著說這筆意外之財夠請全家吃兩頓火鍋。稅務機關不會主動告訴你哪裡少報,端看誰願意花時間把生活痕跡轉換成節稅密碼。
雨停了,咖啡杯見底。想起當年第一次成功退稅三萬多的雀躍,比領年終還開心。那不是橫財,是對自己財務意識的獎賞。五月報稅季與其焦慮,不如現在就打開抽屜,收集那些被遺忘的紙張。每一張收據都在說:你看,認真生活的證據,終會得到回饋。
「自提勞退6%那段太實用!但想確認如果中途離職,自提金額會被課稅嗎?還是等到60歲領取時才計算?」
「醫療收據包含中醫針灸嗎?上週才自費做了十次肩頸治療,收據都留著但不敢確定能否報。」
「扶養親屬舉證部分想補充:去年申報扶養獨居伯父,戶籍不同縣市,我準備了匯款奉養金的紀錄、帶他就醫的收據和里長開立的同居證明,國稅局一次就通過。」
「請問公益捐贈選哪些單位最容易認列?曾捐給小型動保團體,結果國稅局要求補交該團體的立案證明,流程有點麻煩」
「讀到咖啡館那段莫名感動。去年在超商列印繳稅單,店員看我補繳金額大,偷偷教我明年可列舉房貸利息,省下的錢夠付半年咖啡錢了,陌生人善意真是都市裡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