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寶這個名字,在財經圈或許不算響亮,但他走過的每一步,都像在泥濘中踩出腳印,累積成今天的風景。年輕時,我曾在台北街頭擺攤賣小吃,賺的每一塊錢都捏在手心,生怕風一吹就散。那時不懂理財,只知存錢,結果通膨像無形的手,悄悄偷走我的購買力。直到三十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讓存款瞬間蒸發,我才驚醒:理財不是算術題,而是生存術。
談到獨家理財心法,我不愛講大道理,只分享血淚換來的體悟。核心是「流動與扎根的平衡」。流動,指的是現金流必須活絡,我堅持每月儲蓄至少三成收入,但不放定存死守。一部分轉進高流動性工具,像貨幣基金或短期債券,確保急用時能即時變現。另一部分則扎根在長期資產,比如定期定額投資全球ETF,分散風險,讓複利默默滾雪球。記得有次股市崩盤,朋友哀嚎連連,我卻因早佈局黃金和房地產信託,反而緩衝了衝擊。這不是預測市場,而是學會與不確定共舞——理財的真諦,在於打造自己的防波堤。
職場上,我從基層業務爬到跨國公司高階主管,秘訣藏在「人脈的溫度」裡。太多人把職場當戰場,拚命競爭,卻忘了關係是雙向的暖流。剛入行時,我主動幫同事處理瑣碎報表,不計較加班,表面吃虧,實則累積信任。幾年後,當我創業遇資金缺口,正是當年受助的夥伴牽線投資人。成功不是單打獨鬥,而是織一張網:定期參加產業論壇,真誠交流而非交換名片;遇到衝突時,先傾聽再回應,把對手變盟友。這份溫度,讓我在金融海嘯時保住團隊,也贏得客戶口碑。
當然,理財與職場交織成人生棋局。我常提醒年輕人:別急著追高薪,先投資自己。每月撥一筆錢進修技能,我學數據分析的那年,薪水沒漲,但兩年後跳槽,薪資翻倍。職涯像種樹,根扎深了,風雨只是養分。回頭看,那些凌晨三點趕報告的日子,或市場波動時的失眠夜,都成了滋養的土壤。現在,我享受半退休生活,不是因賺夠了,而是學會了「足夠」的藝術——財富自由,終究是心靈的自由。
你提到每月儲蓄三成,但現在物價飆漲,年輕人根本存不到這個比例,該怎麼調整起步?
人脈經營的部分很有感!不過在遠距工作時代,要怎麼維持「溫度」?線上交流總覺得少了什麼。
投資自己那段打中我,最近想轉職卻猶豫該學程式還是語言,能分享具體選擇心法嗎?
緊急基金你建議放貨幣基金,但利率這麼低,通膨吃掉報酬怎麼辦?有更好的避險工具嗎?
讀完反思自己的職場態度,常為了競爭焦慮,想問如何在壓力下保持「足夠」的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