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冷柜的玻璃蒙着层白雾,我盯着最后两盒打折便当犹豫时,手机震了震。房东的短信像根针,扎进眼里:「月底前再凑不齐,门锁就换了。」后颈忽然发烫,橱窗倒影里那个攥着零钱的男人,像被突然抽掉了脊梁。
这种时刻,「免入息证明」「低門檻快速借款」的广告词,总像霓虹灯一样在脑子里闪烁。它们承诺不需要工资单,不查银行流水,仿佛钱就放在街角自取货架上。但你知道的,世上没有凭空出现的馅饼,只有精心设计的夹子。
这类贷款的核心逻辑其实残酷又简单——用极高的风险溢价覆盖坏账。银行拒绝的人,成了他们的目标客户。审核宽松的背后,是年化利率可能突破60%的深渊。见过太多例子:有人借10万,合同写着12万,到手却只剩8万,那4万叫「手续费」「保证金」,行话叫「砍头息」。债务雪球滚起来的速度,比台风天的海浪还快。
更隐蔽的是「服务捆绑」。广告里写着「免证明」,真填完资料,对方话锋一转:「您信用评分较低,建议加购这份保险/会员服务,通过率更高哦。」层层叠加的成本,最终压垮的是走投无路的人。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警示通告就贴在社区中心布告栏角落:「警惕无抵押免入息贷款陷阱」。可饥饿的人看见面包,哪顾得上包装纸上的蝇头小字?那些在唐楼窄梯间塞进来的传单,用特大号字印着「即批」,却把「实际年利率」缩成蚂蚁大小。
若真到山穷水尽,先试试「锯骨法」:找社工署的紧急援助计划,申请综援虽严苛但合法;教会和慈善团体的免息贷款项目往往藏在社区报纸中缝;甚至厚着脸皮找旧同事凑份子钱,都好过签魔鬼合同。借不到钱顶多流落街头,跳进高利贷漩涡可能赔上一辈子。
去年在深水埗遇见陈伯,他攥着某财务公司的催款单蹲在粥铺门口。儿子为给他治病借了15万,利滚利变成80万债。「早知道这样,我宁愿当初咳死在公屋。」他皱纹里的泪混着雨水往下淌。那些广告里没说的是,免去的入息证明,往往要用尊严和余生来偿还。
当「快速」和「免证明」成为诱饵时,记得摸摸口袋里的身份证——它或许不值钱,但绑在上面的未来,很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