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冰柜前掏出钱包那刻,我盯着那张带金属光泽的信用卡愣了神。收银员扫码的嘀嘀声里,突然想起去年被扣的288元年费——够买三十杯冰美式了。隔壁王姐总炫耀她信用卡\这年头,真正的免tu信用卡,得在银行精心设计的迷宫里自己摸出门道。
三年前在东京涩谷药妆店结账时,收银机吐出的账单像记闷棍。标价七千日元的酵素,信用卡账单凭空多出5%货币转换费。回国翻遍办卡时那份二十页的合同,才在附录小字里发现\那叠用透明文件夹装着的合同,早被我塞进文件柜底层,和购房合同挤在一起落灰。
真正免tu的卡,得扒开三层糖衣。第一层是显眼的\结果今年小孟换手机号没接到提醒,账单凭空多出240元。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给谁?看看超市里标价29.9的牛奶悄悄变成32块就明白了。
现在我的钱包里躺着两张真·免tu战士。一张本地城商行的白金卡,年费政策写进章程第一条:\当对方迟疑时,手指要悬在挂断键上方。
深夜收到电子账单的提示音不再让人心悸。当你知道每笔返现精确到分,积分有效期标注在日历提醒里,境外消费前用银行APP提前锁汇,那种掌控感比额度数字更踏实。金融自由的起点,不过是看透免tu二字背后,是否藏着另一只掏钱包的手。
|